在火炮家族里,山炮和野战炮就像两个性格不同的兄弟,它们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和战场用途都大不一样。今天咱们就唠唠它们到底差在哪。

一、从哪儿来的,要干啥活?

山炮最早是给山地作战量身定制的。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两边军队在阿巴拉契亚山脉打得不可开交,这时候就需要一种能在山沟沟里灵活运输的火炮。中国东北那旮旯的土匪,因为用这种炮打仗老打不准,还给它起了个带点贬义的土名字叫“山炮”。比如说上海兵工厂1927年造的那种“七生五过”山炮,木头轮子加上不太远的射程,一看就是为山地作战准备的。

野战炮呢,主要是为了在平原上打仗用的。1897年法国造出了75毫米野战炮,这可是现代野战炮的老祖宗。这炮射得又快又准,一分钟能打15发,在马恩河战役里把德国兵打得够呛。它讲究的就是火力猛、打得远、转移快,特别适合机械化战争。



二、技术参数大比拼

1. 结构设计和跑得快不快

山炮的设计就是为了拆装方便。像意大利造的M56式105毫米山炮,全重才1.2吨,能拆成14个零件,最重的也就122公斤,直升机能吊着飞,骡马也能驮着走。不过为了方便拆装,它的炮管就做得短了点,只有18倍口径长,射出去的炮弹速度才318米/秒,最远能打10.5公里,但好处是能快速部署,一分钟能打4发。

野战炮呢,追求的是射程远、威力大。就说二战时德国造的150毫米sFH18榴弹炮,炮管有30倍口径长,炮弹飞出去的速度能达到590米/秒,最远能打13.3公里。不过这炮就重了,得用6匹骡马才能拖得动,但它能发射38公斤重的高爆弹,一个炮弹下去能炸掉一大片敌人。



三、战场上都咋用?

山炮在不对称作战里特别有用。抗美援朝的时候,志愿军用的日本造的四一式75毫米山炮,靠着轻便灵活,在1952年秋季反击战里,平均每天一个炮就能打死3.2个敌人。这炮还能打高角度,最大能打到45度,能打到海拔500米以上的反斜面敌人,正好弥补了直射火力的不足。

野战炮就是机械化战争里的主力打手。诺曼底登陆的时候,美军的M1A1式75毫米野战炮一分钟能打20发,配合坦克往前冲,把德国兵打得节节败退。它炮弹飞得直、速度快,1000米外能穿透150毫米厚的钢板,专门用来对付德国的虎式坦克。



四、技术发展:分道扬镳又慢慢融合

二战以后,山炮慢慢被迫击炮和无后坐力炮取代了。瑞典造的博福斯L16式81毫米迫击炮,才36公斤重,能打5660米远,比传统的山炮强多了。野战炮呢,开始往自行化发展,美国的M109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装了火控电脑和液压悬挂,能打30公里远,30秒就能准备好开炮,成了数字化战场上的重要武器。

现在火炮都开始融合了。中国的PLZ-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既能用曲射火力覆盖一大片敌人,又能直射打坦克,把山炮和野战炮的功能都合在一起了。还有卡车炮,像中国的SH-15式155毫米卡车炮,能用C-130运输机空运,重新定义了山地作战的火力支援方式。



山炮和野战炮不一样,说到底还是因为打仗的地方不一样,对武器的要求也不一样。山炮是人们为了在复杂地形里打仗想出来的办法,野战炮则是机械化战争里火力强大的代表。现在虽然科技发达了,火炮都开始融合了,但它们在特定场合里的作用,还会继续影响未来火炮的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