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命里有时,终会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算命这件事,就像是从空中俯瞰,看到了这列火车的起点、终点、途经哪些车站等等
但如果说让火车改道,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因为没有“力”,或者说能量的参与。
人生哪,就像是一碗芋艿汤,汤里一颗颗小小的圆圆的滑滑的芋艿,这是你所追求的。
你用筷子夹芋艿园子,你一用力,它就滑开了,你越用力,它滑开的就越快,只有高手们会用筷子轻轻地搭住园子,特别轻缓的用力,这园子才有可能被夹起来,但是,有更大的可能是还是夹不起来。
所以普通人往往用汤勺去舀芋艿园子,一勺一个,一勺两个,很快,园子就都被舀起来吃掉了,但是这碗人生汤也就见了底。
公孙胜只学了些炼药占卜的功夫就要下山取富贵,他本以为师父罗真人会阻止,却没想到老人家非常痛快的就允许他下山去了。
一开始公孙胜觉得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随便做点儿生意就可以发达。却到处受人欺负,挣了钱就会有人来强取豪夺。
文的不行就来武德,公孙胜结识了晁盖,用自己的蒙汗药取了生辰纲,兄弟们在一起潇洒快活。
可官兵围剿没完没了让人不得安生,公孙胜便开始支持宋江招安,进了朝廷还不能保我富贵吗?
真进了官场马上大为后悔,其中的尔虞我诈连算卦都不管用。即便是立了大破辽军的救国之功,也一样翻不了身。
回山见师父,罗真人大笑:“如今出世之心如何?还想去人间取富贵吗?”
公孙胜拜道:“徒儿悟了,愿舍弃富贵之心修习仙法,望师父不要嫌弃。”
明朝时期有一个叫袁了凡的人,早年遇到过一个算命先生,这个先生给他算了一卦,说他将来在县考中可以考到14名,府考能考到71名,提学能考到第9名,结果第二年的考试中,果然如这位先生所料,考试的名次分毫不差。
后来,这位先生又接连给他卜了几卦,次次应验,于是了凡请教此生的命运,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五十三岁,做官只能做三年半,膝下无子,半生无福,因为算命先生的话屡屡应验,所以袁了凡对此深信不疑。
自此之后,听天由命,不思进取。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云谷禅师点化后,了凡决定自己改变命运,最后在69岁时,给儿孙留下这段话: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以此来教诫儿子,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并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
全书共四个章节
1.立命之学、2.改过之法、3.积善之方、4.谦德之效
还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学说,里面对于人生善恶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
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
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
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
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
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
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
皆当细辨
扪心自问,我们平日做善事之时,有没有一丝一毫的欺世,媚世,愤世,玩世的心?如果有一丝一毫那这还是善心吗?
还有说到那些迷信命运的人,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易经》教导君子如何趋吉避凶,如果天命是不变的,怎么能趋吉避凶呢?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迷信命运只会让人陷入黑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曾国藩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
胡适先生则认为《了凡四训》是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民国的大德印光法师甚至亲自为这本书作序,《了凡四训》不同于小白文,它需要你不断地实践
不能看完就忘,看过就扔,必须以虔诚的心去修行才能真正从书中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