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古战场街亭

前言

街亭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中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塞。却因为爱将马谡的失职,导致街亭失守于魏军之手,最终也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至于这个地方到底有多重要?对于当时的魏蜀双方有着怎样的战略意义?魏蜀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怎样的争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有过详细的叙述,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的话题就是,街亭如此重要,诸葛亮为何要派马谡去镇守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述:



街亭的关键人物--马谡

亮与马谡的关系

马谡字幼常,荆州名士马良的弟弟,马氏一族共有五兄弟,分别马家老大字孟常、老二字仲常、老三字叔常。而马良和马谡分别排行老四老五,所以分别称为季常和幼常。马氏五兄弟都是有才之人,并在当地有着一定的名望,因此被称之为“马氏五常”。

公元208年赤壁大战以后,汉皇后裔刘备统领荆州,马谡的哥哥马良因为才气过人,被刘备征召为荆州从事,曾经奉命出使东吴,受到了东吴之主孙权的盛情款待,给孙刘联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以说马氏一族是刘备统领荆州最大的支持者。



马谡之兄马良

因为他过人的才华,所以与诸葛亮私交甚好,当诸葛亮随刘备入川以后,马良与诸葛亮还经常有书信来往,并且相互都以兄弟相称,当蜀国建立以后马良被任命为侍中(专门服侍与皇帝,规皇帝直接指挥)。公元221年马良跟随刘备出战东吴,但在夷陵大战中遇难。

而马良的弟弟马谡也常年跟随在诸葛亮的身边,接受着诸葛亮的教诲,马谡也是自幼聪慧才气过人并且好论军事,经常与诸葛亮畅谈通宵。他的聪明和睿智也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和器重,每当诸葛亮遇到军事大事一筹莫展的时候就会向他垂询,而马谡也会在这个时候点醒诸葛亮。



诸葛亮与马谡

所以诸葛亮打心底是非常看好马谡的,久而久之就已经把马谡当作了未来的接班人进行培养。常言道长兄如父,介于诸葛亮与马良以兄弟相称的关系,与马谡的之间更是亦师亦友形同父子。为了培养马谡,诸葛亮也给过他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马谡也不负诸葛亮的期望,都出色地完成了。

马谡的才能

人尽皆知的诸葛亮,一生才华横溢智慧过人,千百年以来也一直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然而能够被他看中的人,其才华和谋略也自然非比寻常。可以说马谡能够被诸葛亮看上也更是非同一般。对于马谡的才能诸葛亮可能是从以下这几件事情当中看出来的:



赤壁大战油画

第一件事就是发生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诸葛亮与马谡在军营中对谈,诸葛亮要马谡从远在三江口的厮杀声中,判断交战双方的胜负情况。马谡果然见识不凡,轻轻松松就道出了交战双方的战况,还道出了诸葛亮此时此刻的心情,的确言之有理,也正是从这是起,马谡才成为了诸葛亮特别赏识的人。

第二件事大概发生在公元223年的样子,此时夷陵大战后,刘备刚刚去世不久。魏主曹丕在司马懿的建议之下,决定分派五路大军伐蜀,这五路大军中,最棘手的一路就是东吴孙权。然而为了稳住东吴,诸葛亮决定派马谡出使东吴劝说孙权,马谡也谨遵诸葛亮的嘱托来到东吴。恰巧的是此时曹魏也派出使臣来到东吴,劝说孙权出兵伐蜀。然而此时马谡面对吴主孙权,马谡显着一副大气凌然的样子,不卑不亢大大方方的说出了东吴伐蜀的利害关系,最终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孙权,为了让东吴表示诚意,硬是让孙权将魏使当场烹杀。可以看出诸葛亮派马谡出使东吴,也算是给他一次表现的机会。然而马谡也不负重托完成了使命,使蜀汉消除了来自东吴的威胁。



马谡出使东吴

第三件事是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诸葛亮临行之前再次找到马谡,与他讨论如何平定南中的事宜,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方针,以达到收复南中稳定人心的目的。果然马谡的战略设想正好与诸葛亮相同,可谓是心心相惜。诸葛亮采用这一计策,七擒孟获平定了南中,为后来的北伐稳定后方。

无论是从谋略还是政治方面来看,马谡似乎是诸葛亮未来不可替代的接班人。自蜀汉政权建立以来,几乎一直处在连连征战的状态当中,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战死的战死,病死的病死。蜀汉到了后期已经逐步走向了人才凋零秋黄不接的窘境。诸葛亮也一天天在老去,他不得不为蜀汉的未来着想,所以无论是在平时的治国当中还是征战当中,他都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



诸葛亮剧照

通过多年的交往马谡的人品和才能,都已经得到了诸葛亮的充分肯定,诸葛亮也特别希望马谡以后能够堪当大任,所以每次征战都会将马谡带在身边,目的就是希望他不仅能文还要能武。

所以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诸葛亮也是出于对马谡的充分信任,所以才斗胆让他去镇守街亭。也是希望他通过这次实践来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然而让谁也没想到的是,诸葛亮最信任的人,却成了他这一生中最遗憾的事。离开诸葛亮的马谡就犹如脱缰的野马,求功心切给予表现,所以才弄巧成拙最终功亏一篑,街亭也最终成了马谡的葬身之地。



街亭古战场遗址

无人可用

诸葛亮是多么希望马谡能够从这次守城之战中,树立自己在军中的威信,也是希望他能够从这次的战役中真正地成为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诸葛亮对马谡寄予厚望,马谡却因为年少轻狂大失所望。在笔者看来诸葛亮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用马谡守街亭都没有错。

当时在蜀军将领当中,几乎无人可以用来守街亭,有人说用赵云。如果用赵云守一个小小的街亭几乎有些大材小用,因为赵云此时被诸葛亮当作佯攻部队,和邓芝一起率领两万蜀军佯攻长安。因为赵云作为刘备钦点的五虎上将之一,去佯攻长安一定会给魏军以错觉,魏军一定会认为赵云就是蜀军主力,所以说用赵云牵制住魏军主力是最合适不过了。而赵云所率领的两万人马,要面对的是曹真所率领的具有十万之多的魏军主力,他的压力不比马谡守一个街亭压力小。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示意图

除了赵云和邓芝这两位将领外,蜀军当中还有魏延和吴懿两位将领,他们都是久经战场身经百战的大将,按说守一个街亭也没问题。但是这二人也有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说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是要控制陇右掐断西凉与关中的联系,以达到吞并整个陇右一带的目的。而此时魏延和吴懿也正率领着两万人马攻打陇右。由于陇右城池坚固易守难攻,所以魏延等人的担子也是不轻。

而诸葛亮此时也正率领蜀军主力攻打祁山,而军中只剩下刚刚投降过来的姜维,和还有被刘备钦点的牙门将军王平。因为姜维的特殊身份,所以此时诸葛亮还不敢完全信任于他,所以也不敢把这么险要的地方交给姜维来镇守。而王平也是刘备在打汉中的时候从曹营投奔过来的降将,再加上王平没有任何文化大字不识,一时间之内没有得到诸葛亮的赏识和信任,所以没能委以重任。所以思前想后也只有马谡才是诸葛亮最放心的人。



赵云剧照

因为与其他将领所承担的任务相比,守街亭是最简单的一件事情,因为诸葛亮不需要他进攻只需要坚守就可以了。守住了这里就可以保证其他几路人马攻击顺利。但是马谡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不仅害了自己更是害了整个蜀军。

谁能守街亭

看到这里让我们不得不在想,街亭如此重要,到底谁才是镇守街亭的最佳人选呢?纵观全局小编认为只有王平才是最适合的人选,王平被认命的是牙门将军,一直担任的是防守任务,诸葛亮也知道王平生性谨慎,虽然他大字不识,但是也是久经沙场能征善战之人,其军事才能更是不容小觑。如果诸葛亮此时能让王平做主将,那么情况也就大不一样。当马谡兵败以后从王平的行动当中就能看出,王平的确是守街亭最合适的人选。



王平剧照

王平也正是在此次战役中的表现,才得到诸葛亮的完全信任,往后的战役中,诸葛亮也都以王平和魏延为主力,出战魏军,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主力围攻祁山,诸葛亮让王平驻守南围。司马懿率领大军进攻诸葛亮,司马懿命张郃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出使得张郃久攻不最终无功而返。

公元234年,王平升被任命为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并兼任汉中太守。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北部防线汉中全部由王平在镇守,这才使得蜀国在维持了一定时间的安稳。



王平剧照

又到公元244年,魏国大将曹爽率领十万大军由骆谷道进攻汉中,当时驻守汉中的只有王平所统辖的三万蜀军,实力无法与魏军对抗,终将都力劝他放弃阳平关之地,退守其他地方,等待援兵到来再将其夺回来。但是王平认为阳平关失守,汉中就非常危险,一旦落入魏军手中很难再收回了,所以力排众议坚持要死守关隘,所以才率领部将奋力阻挡住了魏军的进攻。

所以通过这些可以看出,如果诸葛亮能够更加理智一点,让王平来担任街亭主将,那也不会出现后面的意想不到的结局。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也就有了成功的把握。可以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只是当时的人们都没有真正看清楚马谡的优缺点,如果魏蜀双方的对垒,看做是一盘象棋,那么马谡也就只能充当一个,但诸葛亮却偏偏要把他当做一个来用,诸葛亮最终还是被自己的感性所误导,最终悔恨不已!



三国之典故《失街亭》

各位看官,对于街亭之战的来龙去脉,前后两篇文章加起来就到此为止了,大家还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留言!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要想看更多精彩的历史故事请关注我,我们下期再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