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明子,这是阿姨给你的乔迁贺礼,可珍贵了!"
王阿姨满脸得意地拆开红绸包裹,露出一幅装裱精美的山水画。
我接过画,只见远山如黛,溪水潺潺,几个行人背影在山道上若隐若现。右下角盖着一枚红色印章,确实透着几分古韵。
"这是《溪山行旅图》,民国时期的名家手笔!"
王阿姨声音提高了几分,
"我花了五千多买的,古玩店老板说挂在新家里能招财进宝!"
亲友们纷纷围过来,称赞画的意境深远。在众人的帮助下,我们把画挂在了客厅正墙上,顿时为新居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
"等下你爸请的风水先生来看看,肯定也会说这画好!"母亲笑眯眯地说。
谁知道,几个小时后,当那位德高望重的黄师傅踏进我家门槛,目光扫到墙上那幅画时,他的表情骤然凝固,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中的罗盘差点掉在地上。
屋内的欢声笑语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位年近七旬的风水先生身上,不明白他为何如此失态。
我叫李明,今年三十岁,从小在省城郊区一个名为槐树村的地方长大。父母都是乡村教师,一辈子兢兢业业教书育人,虽然收入不高,但在村里却备受尊敬。
我们家的老房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砖瓦房,三间正房,一间厨房,虽然简陋,却是我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天,屋里的墙角总会渗出水汽,墙皮也会剥落。
父亲总在周末拿着工具修补,嘴里念叨着:"等有钱了,一定要盖新房子,让你妈和你住得舒舒服服的。"
小学毕业后,我被送到县城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2005年,我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省城的重点大学,成了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
那天晚上,父母破例买了一瓶二锅头,邀请了几位亲近的邻居来家里小酌。
父亲平时不善言辞,但那晚却难得地多话,一杯接一杯地喝酒,脸涨得通红,眼里噙着泪花说:
"我李家总算出了个大学生了!"
大学期间,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我课余时间做了不少兼职——发传单、家教、食堂帮工,有时周末通宵在网吧打杂,只为多赚点钱贴补学费和生活费。
虽然辛苦,但我从不抱怨,因为知道家里更不容易。
大学毕业后,我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选择留在省城的大公司,而是进入了一家中型房地产公司做销售,起初工资只有两千出头,但我知道,这行只要肯吃苦,前景不错。
果然,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口才,我很快在销售部脱颖而出。
第一年,我就卖出了十几套房子,成为公司的销售新星;第二年,我带领小组创下了公司季度销售纪录;第三年,我被提拔为销售主管,月收入过万;第五年,我成为了销售经理,有了自己的团队和办公室。
转眼十年过去,我从一个懵懂的大学生变成了房地产公司的中层干部,月收入稳定在两万左右。
这十年,我经历了无数个冬夜独自走在回出租屋的小路上;也经历了无数个周末在售楼处站得腿脚发麻;更经历了无数次被客户爽约的失落和成交时的欣喜若狂。
在省城打拼的这些年,我一直租住在城郊一个普通小区的单间,每月房租1200元,算上水电和物业,开销近1500元。
虽然有了稳定的收入,但我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每月定期向父母寄钱,剩下的则存进银行,为未来买房做准备。
"男人在外打拼,没有自己的房子怎么行?"
这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们那一辈人的观念里,成家立业首先就是要有自己的房子,这是立身之本。
2013年年底,我遇到了张丽,她是市中心医院的护士,比我小三岁,温柔贤惠又独立自强。
我们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认识的,她安静的性格和不施粉黛的清新气质立刻吸引了我。而她,则欣赏我的踏实和上进。
半年后,我们确定了恋爱关系。又过了一年,在一次去海边度假时,我向她求婚了。
她笑着答应了,但有一个条件:"等你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们就结婚。"
她不是一个物质的女孩,这个条件只是因为她也认同,一个家,首先得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她说,不用太大,够我们两个人生活就好。
就这样,在2015年初,经过多方比较和筹划,我决定购买位于城东新区的一套两居室,面积87平方米,总价65万。
虽然不是市中心,但交通便利,未来升值空间大。而且,这也是我能力范围内能购买的最好的房子了。
首付30万,我花光了积蓄,还让父母拿出了10万元的"救命钱"。剩下的35万,我办理了商业贷款,月供约3500元,刚好是我月收入的六分之一左右,勉强可以承受。
2015年春天,我终于拿到了人生第一套房子的钥匙。
这是一套位于省会城市郊区的小两居,87平方米,不算大,但对我——李明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成就。这里凝聚了我在外打拼十年的全部积蓄,还有父母毕生的血汗钱。
当我第一次打开那扇崭新的防盗门,踏入属于自己的空间时,一种难以形容的满足感涌上心头。
记得签完购房合同那天,我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阳台上,望着远处的城市轮廓,眼眶湿润了。
十年前,我从小县城考上省城的一所二本院校,毕业后留在省城,从销售员干起,一步步熬到了销售经理。这十年,我省吃俭用,连女朋友都是三年前才谈的。
然而,拿到钥匙只是第一步,装修、买家具等等都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经过预算,基础装修至少需要8万元。
好在我已经有所准备,年前的业绩奖金和年终奖加起来有5万多,再加上张丽愿意贡献出的2万积蓄,勉强够用。
两个月后,简单的装修完成了。房子采用了简约风格,白墙、木地板、简约的灯具和电器。虽然不算豪华,但干净整洁,充满了新家的气息。
张丽是医院的护士,比我小三岁,性格温柔又独立。我们的关系很稳定,计划今年年底结婚。买房就是我们共同生活的第一步。
"房子虽小,五脏俱全,够我们两个人住了。"
我站在空荡荡的客厅里,对前来帮忙打扫的张丽说。
张丽擦了擦额头的汗,笑道:"等收拾好了,还得添置家具,装修简单些,节省点钱。"
我握住她的手:"辛苦你了。按老家的习俗,下周就是黄道吉日,我想摆乔迁宴,请亲朋好友来热闹热闹。"
"好啊,我来安排菜单,你负责通知亲友。"张丽爽快地答应了。
这是我从小到大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我希望能以传统的方式庆祝这个重要时刻。
乔迁之喜,在我们老家是一件大事,需要请亲朋好友见证,也是向长辈们展示自己成家立业能力的机会。
第二天,我请了两天假,回老家县城看望父母,顺便邀请亲戚参加乔迁宴。
一踏进老家的小院,母亲就从厨房跑出来,围裙都没摘:
"儿子回来了!快进屋,我炖了你爱吃的排骨汤。"
父亲放下报纸,脸上的皱纹里都是笑意:"听说你要摆乔迁宴?这可是大喜事啊!"
晚饭时,我向父母汇报了新房的情况和乔迁宴的安排。母亲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眼睛里全是欣慰。
"明子,你王阿姨前几天还念叨你呢,说你在城里买了房,可有出息了。"
母亲一边说,一边给父亲倒茶,"明天你得去拜访一下,她可是最疼你的姨母。"
我点点头:"明天一早就去。"
王阿姨是我母亲的堂妹,年轻时在县城陶瓷厂当会计,如今退休在家,和王叔叔过着悠闲的退休生活。
从小,王阿姨就特别疼我,每次见面都要塞钱给我。等我长大了,她看我不收钱,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礼物。
记得上小学时,每逢期末考试我取得好成绩,王阿姨总会买一大袋糖果和文具奖励我;上初中时,她给我买了人生第一个电子表;
高考时,她亲自熬了一锅鸡汤送到我家,说是补脑提神;大学毕业时,她更是送了我一套西装,说是让我面试时穿得体面些。
第二天一早,我买了水果和点心,来到王阿姨家。
王阿姨热情地将我迎进门,一脸喜气:"我刚听说你要摆乔迁宴,正想怎么联系你呢!这是天意啊!"
她拉着我坐下,满脸骄傲地说:"你是长大了,有出息了,在城里买了房。阿姨为你高兴啊!"
王阿姨今年六十出头,身材微胖,总是梳着一丝不苟的短发,脸上的皱纹里藏着慈爱。
退休后的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小区的广场舞和收藏古玩上,家里的柜子上摆满了各种瓷器、铜器和字画。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阿姨,新房子虽小,但很温馨,您到时一定要来啊。"
"那是必须的!"
王阿姨拍着胸脯保证,"我和你王叔叔一定捧场。对了,礼物我都准备好了,你肯定喜欢!"
我连忙摆手:"阿姨,您来就是最大的礼物了,别破费。"
王阿姨神秘地笑了:"这礼物可不一般,等着瞧吧!"
临走时,王阿姨还特意叮嘱我乔迁宴的日子,说一定会准时到。看着她那期待的眼神,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就是亲情的力量。
回到父母家,父亲拉我坐下,语重心长地说:
"儿子,买新房是大事,按咱老家的习俗,最好请个懂风水的师傅看看房子的格局。这关系到你未来的家运和事业啊。"
母亲在一旁附和:
"是啊,你黄叔给人看过的房子,据说都家宅平安,事业有成。我已经和他打过招呼了,乔迁那天他会过去。"
黄师傅,全名黄德仁,是我们老家远近闻名的风水大师。
七十岁出头的他,精通周易、八卦和堪舆术,据说曾经指点不少村民调整家中格局,从而改变了运势。他经常穿一身灰色中山装,手里拿着一个古朴的罗盘,走路时总是稳健有力。
我虽然在城市生活多年,思想比较开放,但内心深处仍保留着家乡的一些传统观念。尤其是对于新房这样的大事,还是宁可信其有。
"好,听您二老的。"我点头答应。
接下来几天,张丽和我忙着添置家具、布置新家。我们选择了简约风格,家具不多,但样样实用。客厅里只有一个布艺沙发、一个茶几和一个电视柜,墙上挂了一个简单的石英钟。
"墙上太空了,要不挂幅画?"张丽环顾四周,提议道。
我想起王阿姨说要送礼物,便说:"等等看吧,或许亲友会送些装饰品。"
张丽笑着点头:"也是,先等等看。"
回到城里,我联系了附近的几家餐馆,最终选择了一家名叫"福满楼"的中式餐厅,预订了乔迁宴的包间和菜品。虽然不算高档,但菜品丰富,价格适中,最重要的是离新家很近,方便亲友来访。
接下来,我给多年的好友、同事和领导群发了乔迁邀请信息。大家都很捧场,纷纷回复一定到场。有的同事甚至开玩笑说要带上铁饭碗,说是寓意"饭碗稳固,财源不断"。
在买房、装修和准备乔迁宴的过程中,张丽一直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她不仅贡献了积蓄,还在工作之余帮我打扫、布置新家,甚至在我焦头烂额时,总能用她的笑容和温柔的话语安抚我紧绷的神经。
我常想,如果没有她,我可能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安顿下来。正是她的支持和理解,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找到了归属感。
转眼到了乔迁宴那天,我早早起床,和张丽一起准备。她负责厨房和卫生间的最后清理,我则在客厅挂上了几个大红"福"字和对联,寓意新家吉祥如意。
我们在小区附近的"福满楼"餐厅订了三桌酒席,主要是一些亲戚和关系比较近的朋友。虽然经济条件有限,但在这种重要场合,我还是希望能尽可能周到地招待大家。
上午九点,朋友们陆续到来,带来了各种礼物——花瓶、茶具、电饭煲,甚至还有人送了一台空气加湿器。每一件礼物都承载着他们的祝福和关心,让我倍感温暖。
"这加湿器不错,冬天暖气开了屋里干燥,正用得上。"张丽高兴地说。
我点点头:"朋友们真有心,每件礼物都很实用。"
十点多,父母也从老家赶来了,带来了几坛自家腌制的咸菜和腊肉。这些是他们最拿手的家乡味道,也是他们对我最朴实的关爱表达。
母亲一进门就开始忙活,检查家具摆放是否符合风水,还特意在厨房的灶台上撒了一把大米,说是"进宅添福"。
"妈,您这是什么习俗啊?"我有些好奇。
母亲神秘地笑了:
"老规矩了,讨个吉利。对了,你黄叔说下午三点左右到,他要先去看看老李家的宅子。"
父亲环顾四周,满意地点点头:"房子不错,朝南的,采光好。虽然不大,但年轻人有个落脚的地方就好,以后慢慢来嘛。"
母亲拍了拍我的肩膀:"儿子有出息,以后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听到父母的肯定,我心里满是感动。他们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这简单的几句话,已经饱含了他们对我的全部期许和肯定。
中午时分,王阿姨和王叔叔从县城赶来,大包小包的,其中一个长方形的包裹格外引人注目,用红色绸缎包着,看起来很是贵重。
"明子,恭喜乔迁!"
王阿姨一进门就热情地拥抱我,然后神秘地指着那个长方形包裹,"这是阿姨给你的乔迁礼物,特别珍贵!"
我连忙接过包裹,客气地道谢。王阿姨迫不及待地示意我打开。我小心翼翼地拆开红色绸缎,露出里面的木框画。
那是一幅山水画,远山如黛,溪水潺潺,几个行人的背影若隐若现。画的右下角有一个红色印章,看起来很有年代感。
"这是《溪山行旅图》,民国时期的名家手笔!"
王阿姨满脸自豪,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八度,引得周围的亲友都围了过来。
"我托了好多关系才淘到的,那古玩店老板说这画能招财进宝,特别适合你这新房子!"
王阿姨拍着画框说,
"这画可值不少钱呢!是我的心意,你一定要挂在最显眼的地方!"
我虽然对字画没什么研究,但看到画作时也被它的意境所吸引。
张丽站在我身旁,低声说:"这画不错,挂在客厅正墙上应该很合适。"
王阿姨立刻附和:"对对对,就挂客厅正墙上!"
就这样,在众人的帮助下,我们把画挂在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沙发正对面的墙上。画一挂好,整个客厅的格调立刻不同了,显得雅致了许多。
王阿姨站在画前,不停地点头:
"这下好了,一进门就能看到,寓意你的财路畅通无阻!"
亲友们纷纷称赞画的意境深远,有品位。我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温暖。这就是家的感觉,亲友团聚,其乐融融。
"明子,这幅画挂在这里,真是锦上添花啊!"母亲笑眯眯地说。
"等下你爸请的风水先生来看看,肯定也会说这画好!"母亲补充道,眼里满是期待。
父亲也点点头:"王妹子的眼光不错,这画有韵味,不俗气。"
王阿姨听了这话,更是得意:"那可不,我托了好几个人找的,花了不少钱呢!"
中午,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去了饭店,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丰盛的乔迁宴。饭桌上,大家推杯换盏,谈笑风生。
王阿姨坐在我旁边,一直在谈那幅画的来历和价值。
"这可是去年我和你王叔去县城古玩市场淘的宝贝,那老板一开始死活不肯卖,说是祖传的宝贝,后来看在我们是老主顾的份上,才特价五千卖给我们。"
王阿姨说得眉飞色舞,"据说这画出自民国时期一位大师之手,现在市面上已经难得一见了!"
我虽然对她的话将信将疑,但看到王阿姨那么高兴,也不忍心泼冷水,只是连连点头表示感谢。
酒足饭饱后,大家又回到我家继续聊天。客厅里热闹非凡,王阿姨不时地向来客炫耀她送的那幅画,大家也都给足了面子,称赞不已。
"这画挂在这里,档次立刻就上来了!"一位长辈说。
"是啊,入门就能看到这么有品位的字画,显得主人文化水平高!"另一位亲戚附和道。
王阿姨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她拉着我的手说:
"阿姨送你的这幅画,可不是普通的装饰品。它能给你带来好运,保佑你事业有成,财源广进!"
我感激地说:"谢谢阿姨,您的心意我记在心里了。"
下午两点多,父亲看了看手表,对我说:"黄师傅应该快到了,他说过下午三点左右到。"
我点点头:"好的,我去准备些茶水。"
张丽在厨房忙着准备点心和水果,我帮着她切水果、摆盘子。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心里有些期待,又有些紧张。
虽然我不是很迷信,但对于老家德高望重的黄师傅,还是很尊敬的。
"你说黄叔会说些什么?"我小声问张丽。
张丽笑了笑:"应该会说你这房子风水不错吧,朝南的房子,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住着肯定舒服。"
我点点头:"希望如此。父母那辈人比较相信这些,黄叔要是说好,他们也放心。"
时钟指向三点,客厅里的亲友们还在热闹地聊天,气氛融洽。我不时看看手表,又望望门口,等待黄师傅的到来。
三点十五分,门铃终于响了。
"应该是黄叔到了。"父亲起身去开门。
我也连忙跟了过去。门一打开,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门口,穿着一身整洁的灰色中山装,手里拿着一个古朴的木质罗盘。
他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看起来六七十岁的样子。
"黄师傅,您来了!"父亲热情地招呼。
黄师傅微笑着点点头:"李兄,不好意思,路上有点堵,来晚了。"
父亲连连摆手:"不晚不晚,您请进。"
我也连忙问好:"黄叔,您辛苦了,从老家特意赶来。"
黄师傅拍了拍我的肩膀:
"李家小子成家立业,这是大喜事,我怎能不来?听说你在城里买了房,做了销售经理,有出息啊!"
他这么一说,我心里暖暖的。黄师傅是看着我长大的长辈,他的肯定对我来说很重要。
"快请进,大家都等着呢。"我引着黄师傅进屋。
一进门,黄师傅就环顾四周,满意地点点头:"房子方位不错,朝南背北,采光通风都好。"
亲友们纷纷让座,给黄师傅让出了最中间的位置。我给他倒了杯热茶,他慢慢品了一口,放下茶杯,准备开始查看房子的风水格局。
"这个小区我来过几次,地势平坦,前有小河,后靠小山,是个风水宝地。"
黄师傅说着,从包里拿出罗盘,站起身来,"我先看看各个房间的格局。"
母亲连忙跟上去:"黄兄,您看看我们摆得对不对?"
黄师傅一边走一边点头:"玄关不错,开门见厅,不见厕所,这是正道。"
他先查看了卧室和厨房,对这两个房间的布局也很满意。最后,他缓步回到客厅,准备对整体风水做个总结。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墙上那幅新挂的山水画上。
原本慈祥和蔼的表情瞬间凝固,脸色由红润转为惨白,手中的罗盘差点掉在地上。
屋内的欢声笑语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位年近七旬的风水先生身上,不明白他为何如此失态。
"黄叔,您怎么了?"我紧张地问。
黄师傅深吸一口气,强作镇定,但眼神中的震惊和恐惧却无法掩饰。
他走到我身边,压低声音问:"小李,这幅画...你从哪里得来的?"
我指了指王阿姨:"是我姨送的乔迁礼物。"
黄师傅面色凝重地看着画,又看看王阿姨,最后对我说:
"这画...有问题,必须立刻取下来!"
我的心猛地沉了下去——这幅画,到底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