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故事人物、时间、地点、情节、配图均为虚构,与现实无关,请理性阅读!
“林同学,今天中午我们吃红烧肉!”
苏雨晴是我的高中同桌,那时我家很穷,挨饿对我来说是常事。
可她却执意要拿出自己的饭票来资助我,这一资助就是三年。
1997年,我衣锦还乡,四处打听她的消息。
可当我找到她时,我万万没想到会是另一幅景象......
01
多年过去,我仍记得高中开学第一天苏雨晴的模样。
"林楠,就坐这里吧。"班主任指着第三排靠窗的位置说。
刚坐下,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抱着书走了过来。
她穿着淡蓝色的裙子,长相清秀,皮肤白皙。
"你好,我是苏雨晴。"她伸出手,笑容明媚。
"林楠。"我局促地回应,手心里全是汗。
父母都不识字,我能考上市重点高中简直是奇迹。
苏雨晴在学校很受欢迎,她长相漂亮,性格开朗,成绩又好。
和她做同桌,对我这个穿得破烂的乡下孩子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
"你穿这身挺好看的啊。"自习课上,她突然开口。
我愣了一下,低头看了看自己灰扑扑的衬衫,知道她是在安慰我。
"这是我表哥不要的旧衣服……"我小声回答。
"衣服只是外在的东西,有内涵才最重要。"她笑着说,然后瞟了一眼我桌上的书,"《说文解字》?你在研究古文?"
我慌忙合上书本,"就是随便看看。"
"不用害羞,我觉得很有意思啊。"她靠近了一些,"能给我讲讲吗?"
"这个...其实就是研究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令我没想到的是,苏雨晴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问题。
一节自习课下来,我们竟聊得很投机。
"你知道吗?我觉得你讲起古文来,整个人都不一样了,很有魅力。"下课铃响后,她真诚地说。
"别开玩笑了。"我红着脸收拾书本。
"真的,你对这方面很有天赋。明天我给你带点东西,你一定会喜欢的。"她神秘地眨了眨眼。
望着她离去的背影,我心里泛起一阵涟漪。
这是第一次,有人对我的爱好表示赞赏,而不是像父母那样皱眉头说:"研究古文字有啥用?能当饭吃吗?"
02
第二天,苏雨晴果然带来了一个布包。
"给你。"她递过来一本泛黄的线装书,"《金文编》,是我爸的珍藏之一。"
我惊讶地接过来,手都在发抖,"这...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借你看看而已。"她笑着说,"我爸是省博物馆的考古研究员,家里这种书挺多的。"
"你爸是考古学家?"我瞪大了眼睛。
她点点头,"嗯,专门研究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他听我说你对古文字很有研究,还挺感兴趣的,说想见见你。"
我顿时僵住了。去她家?见她父亲?
我低头看了看自己打着补丁的裤子和开胶的旅游鞋,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怎么了?"她疑惑地问。
"我...我不能去。"我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为什么?"
"我没有像样的衣服..."我羞愧地承认,"家里条件不好,连像样的衣服都买不起,更别提什么礼物了。"
苏雨晴愣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心疼,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那有什么关系?我爸不是那种在意外表的人。他只关心你的才华和品格。"
"可是..."
"别可是了,"她打断我,"周末我来找你,一起去我家。我爸说,如果你真对古文字有兴趣,他可以指导你。这可是很多考古系学生都求不来的机会呢!"
看着她坚定的眼神,我无法拒绝,只能勉强点头。
"对了,"她又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这是我整理的一些甲骨文资料,你可以先看看。有不懂的随时问我,实在不行,就等周末问我爸。"
"你...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忍不住问。
她歪着头想了想,"因为我看到你眼睛里的光啊。"
"什么光?"
"对知识的渴望。"她认真地说,"那天自习课,你讲解古文的样子,眼睛里闪着光,像星星一样。这种执着很难得,我爸说过,真正的学者就该有这种精神。"
那一刻,我感觉眼眶有些湿润。
03
自从那次交谈后,苏雨晴开始主动帮助我。
她不仅借给我很多珍贵的古文字资料,还经常解答我的问题。
"这个字形的演变有点复杂,"一天午休时,我指着笔记本上的一个金文符号问道,"你知道它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吗?"
"这个我也不太清楚,"她摇摇头,"不过我可以回去问问我爸。"
隔天她就甜甜地笑着回答我:"我爸说这个字最初是象形的,代表一种祭祀工具,后来..."
就这样,通过苏雨晴,我间接得到了她父亲这位专家的指导。
每当遇到难题,她总会毫不犹豫地联系她父亲,然后将答案传达给我。
有一天中午,我正在教室里啃着从家里带的馒头。
"林楠,一起去食堂吃饭吧。"苏雨晴突然出现在我面前。
"不了,我带了午饭。"我有些尴尬地指了指桌上的馒头。
她看了看那个干硬的馒头,皱了皱眉,"就吃这个啊?走吧,今天我请你。"
"不用了,我习惯了。"
"别客气,"她直接拉起我的手,"我有很多饭票,我爸妈给的太多了,用不完。"
就这样,她拉着我来到了学校食堂。
我从没在这里吃过饭,平时都是带干粮或者饿着。
"两份红烧肉饭,再加个番茄蛋汤。"她对食堂阿姨说道。
"这...太贵了。"我急忙阻止。
"没事,"她递给我一碗饭,上面盖着两大块红烧肉,油光发亮,"多吃点,你太瘦了。"
那是我长这么大以来吃过的最香的一顿饭。
从那天起,苏雨晴几乎每天都坚持要和我一起吃午饭,而且总是点最贵最有肉的菜。
"你干嘛老请我吃饭?"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她。
"我不喜欢一个人吃饭,"她笑着说,"再说了,看你吃得香,我也跟着胃口好。"
后来我才知道,她每天用的都是自己的饭票。
"有什么问题随时问我爸,"一天放学前,她又说,"他很期待见到你呢。"
"真的吗?"
"嗯,他说现在年轻人肯钻研古文字的不多了,尤其是像你这样有悟性的。"
04
时光飞逝,三年的高中生活转眼即逝。
毕业那天,苏雨晴告诉我她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学的是电子工程。
而我,则被省内一所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录取。
"恭喜你,"我真诚地说,"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你也是,"她微笑着回应,"将来一定会成为出色的学者。"
分别时,她给了我一个拥抱,"有机会一定要联系。"
大学里,我的古文字研究天赋很快得到了发挥。
大二那年,系里一位研究古文字的杨教授注意到了我。
"林同学,你对《说文解字》的理解很独到啊,"一次课后,杨教授把我叫到办公室,"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古文字的?"
"高中时候,"我回答,"那时候有位朋友和她父亲给了我很多帮助。"
"哦?她父亲是做什么的?"
"是省博物馆的考古研究员,专攻青铜器和甲骨文。"
杨教授眼睛一亮,"难怪你在甲骨文方面的知识这么扎实。难得啊,不错不错。"
从那以后,杨教授开始特别关照我,不仅让我参与他的研究项目,还给了我一份助研的工作,每月有300元补助。
对于一个月生活费不到几十元的贫困生来说,这简直是天降横财。
"林同学,你如果想继续深造,我可以推荐你直博,"大三那年,杨教授对我说,"你的天赋很适合做学术研究。"
我惊喜地点点头,同时也想起了苏雨晴。
自从上大学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
那时候手机还不普及,她去了北京,我留在省内,两地相隔千里,通信并不方便。
每次吃到食堂的红烧肉,我都会想起高中时她请我吃饭的情景。
没有她的帮助,也许我早就因为营养不良而影响了学习。
也许没有她介绍她父亲给我认识,我不会接触到那么多珍贵的古文资料,更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05
1997年春天,我作为学校代表前往北京参加一场古文字学术交流会。
会议结束后,我决定绕道回家乡一趟,专程去拜访苏雨晴和她父亲。
我记得她家的地址,是市中心一个还不错的小区。
当年去过一次,那时候她父亲给我看了很多珍贵的古籍和拓片,让我大开眼界。
"您好,请问苏教授还住在这里吗?"我敲开了隔壁的门,询问邻居。
"苏教授?"邻居是个中年妇女,皱着眉头想了想,"哦,你说的是原来那家人啊。他们早就不住这了,搬走有四五年了吧。"
"您知道他们搬到哪里了吗?"
邻居摇摇头,眼神突然变得有些同情,"小伙子,你是苏家的朋友?"
"是的,苏雨晴是我高中同学。"
"那你可能不知道..."邻居犹豫了一下,"苏教授夫妇三年前出车祸去世了。"
我如遭雷击,"什么?这...这怎么可能?"
"唉,命运无常啊。当时整个小区都震惊了。苏教授和夫人开车回老家,结果在高速上被一辆货车追尾...当场就..."
"那苏雨晴呢?"我急切地问。
"她可怜的孩子,听说大学都没读完就辍学了。家里那么多藏书和文物,好像都卖了还债。"
"还什么债?"
"好像是苏教授生前投资失败,欠了不少钱。他们去世后,债主都找上门来了。"邻居摇着头,"那姑娘后来好像去了开发区的电子厂打工。"
听到这里,我的心像被人狠狠揪了一把。
曾经那个阳光灿烂、前途无量的女孩,现在竟然沦落到电子厂打工的地步。
"您知道是哪家电子厂吗?"
"好像是开发区的'华联电子',挺大一家厂。"
我立刻打车前往开发区。一路上,我的心情沉重到极点。
华联电子厂是一栋灰色的六层大楼,门口站着保安。
工人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作服,低着头匆匆进出。
我在厂门口等了一整天,从早上到傍晚,只为等待下班的那一刻,希望能在人群中找到她。
终于,下午六点,工厂的下班铃声响起。
蓝色的人流从大门涌出。我焦急地寻找着,突然在人群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
"苏雨晴!"我大喊一声。
那个背影停住了,缓缓转过身来。
当她的正脸出现在我面前时,我万万没想到会是这样一幅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