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问我:“幼儿园关停潮来了,以后孩子上哪儿读书啊?”
我一般直接怼回去:“慌啥?在这个年代,还能担心孩子的受教育问题?”
说白了,幼儿园关停这事儿就跟退潮一样,把过去十几年教育扩张留下的泡沫挤干净了,反倒是教育体系升级的契机。
一、人少了,教育质量反倒能上去
以前幼儿园、小学抢学位跟春运抢火车票似的,家长得通宵排队。现在的家长们可能没什么概念,之前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
现在呢?北京通州一家民办园的园长跟我说:“以前一个班30个娃,老师嗓子喊哑了都管不过来。现在不到15个,每个娃拉屎撒尿的时间表老师都记得门儿清。”
大家应该也看过那种特色幼儿园,老师带着学生种菜、做饭,甚至烙大饼。这事儿就跟跑步似的,你让新手上来就跑10公里肯定废,但每天2公里慢慢加,最后马拉松都能拿下。
而这一切,只有人少了才能做到。
二、各地教育被逼着玩出新花样
前几天看抖音,说杭州有家幼儿园把空教室改成“亲子厨房”,周末家长带娃包饺子,租金赚了,家校关系也拉近了。
这在以前人多的时候是不可能的,家校关系也不可能那么和谐。
前几天山东菏泽牡丹区关停了三十多个小学、幼儿园,安徽某县去年关了7所幼儿园,节省出来的钱放哪儿?转头把钱砸进教师培训。
之前教育资源是大而宽,如今资源集中了,孩子们也能配得上更好的老师。
这操作让我想起九边说的:“与其追热点,不如深耕一米宽的事,挖它一百米深。”
三、政策是在改革之前的盲目扩张
如今关停,是因为之前太多的盲目扩张。
不过当年也是没办法,总不能让孩子无学可上啊,但是谁也没料到,如今人口萎缩这么快。
湖南搞的“全省一盘棋”有点意思,按人口流动动态调配师资——湘西多出来的幼师培训三个月,转身成了社区养老驿站的辅导员。
教师转岗现在是热点话题,热点新闻。
这招跟大模型微调似的,通用模型打底,再加点领域数据就能适配新场景。就像写公众号,先攒个百万字底稿,碰上热点随时能蹭。
这场关停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过去的盲目扩张,也映出了未来的可能性。
关停潮最该让我们反思的是:教育到底在追求什么?是往教室里塞满娃,还是给每个娃留足生长空间?
当教育不再执着于“填满教室”,或许我们才有机会真正看清:每个孩子需要的不是标准化流水线,而是一小片自由生长的土壤。
九边在《向上生长》里说得好:“与其焦虑资源不够,不如想清楚什么值得守护。”
现在幼儿园空出来的教室,说不定正在酝酿下一波教育革命。就像2018年没人看得上公众号,但坚持写到现在的,哪个不是闷声发大财?教育这事,急不得,也停不得。咱们要做的,就是像种竹子——前四年埋头扎根,等第五年的春雨一来,自然窜得比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