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余华在《活着》里写过这样一段话:“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这句话在胖胖看来,不是说有多深奥,而是因为它否认了一个常识:

苦难就是苦难,它没有荣耀,也不值得膜拜。

跟大伙说句实话,胖胖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打骨子里,还是特别反对那些打着“吃苦耐劳”旗号的苦难教育,美其名曰是为了锻炼学生意志,其实呢,说白了就是“没苦硬吃”,而且还吃得挺理直气壮。

包括像那些愧疚教育、班级荣誉等等那一套,胖胖其实在读小学、初中的时候呢,就觉得这些东西特别扭,而这些内容,归根结底不是在教人怎么成为一个有思考、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而是培养一套标准化流程里的“合格产物”——听话、能忍、不吭声,不质疑。

讽刺的是,像苦难教育还往往打着“锻炼意志”的旗号,动不动就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听着好像很励志,其实背后藏着的,是一整套不允许质疑、不鼓励反思的驯化。

先来看看这几天发生的一件事:

5月13日,据《羊城晚报》报道,有网友爆料称广东普宁市某中学在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中,有学生因天气太热,被操场烫伤。

视频显示,学校还专门发了表扬信,表扬学生在高温下“没有一人退缩,没有一人抱怨”。

5月14日,《羊城晚报》记者致电学校,校方回应说“学生都正常”,但教育局工作人员则证实:确实有动作需要手掌接触地面,大概有九名学生出现了手部起泡或磨破皮的情况。回应是“已送医包扎,获家长理解”。

这事不知道该不该说,能不能说。胖胖也生活在广东,按理说广东这个季节、这个温度、这个塑胶跑道……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成年人,都会知道这不是玩笑。

可在学校眼里,不仅不是玩笑,还是“精神食粮”:

不喊疼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退缩的学生才值得点赞。

这哪里是教育?这是是用一代又一代学生的肉身,去供养一个对“吃苦”上瘾的叙事。

这事怪谁?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怪校长、怪老师。确实,他们是有直接责任的。但胖胖觉得,这事背后藏着更深的一层东西:整个社会主流叙事早就把“吃苦”变成了一种美德崇拜,一种道德绑架,一种系统性误导。

我们这个社会,从小就给人灌输一种观念:

吃苦是好事,不吃苦是耻辱。你看,一个学生成绩不好,老师说“你太娇气”;一个孩子喊疼,家长说“这点苦都吃不了,将来怎么立足?”

慢慢的,吃苦就从一种“不得不”的状态,变成了一种“必须要”的仪式感。

甚至发展到后来:不是苦来了我要扛,而是没有苦也得“制造苦”,好让自己显得更正能量,更有精神。

而每当这类新闻出现在网络,总有一些人跳出来讲:现在的孩子太娇气,这叫磨炼意志。

这不就是在给苦难镀金,把残酷包装成美德?

可问题是,孩子们到底需不需要这样的“吃苦”?

我们得搞清楚,什么叫“吃苦耐劳”,什么叫“自找苦吃”。

吃苦耐劳,是说人在面对客观困难时有韧性。

可“自找苦吃”是另一回事:天热到能煎鸡蛋,还非得在塑胶跑道上趴地板搞动作;孩子皮肤都起泡了,还要写表扬信说“无一人退缩”。

这就不叫吃苦,这叫自残。

这不是教人变强,而是教人压抑,把所有的痛苦内化,然后歌颂。

长此以往,学生不会更坚强,只会更麻木。

说到底,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训练学生去忍耐不该忍的痛,也不是让他们在错误的地方“坚持到底”。教育,是要教人分辨该坚持什么、该拒绝什么。

很多家长也习惯用“我小时候也这么过来的”来驳斥批评。

这句话很常见,但胖胖特别反感。

因为你小时候过来了,不代表那就是对的。

你能从泥潭里活下来,那是运气,那是幸运者偏差,不是说明泥潭值得。

而今天,就不该再用过去的错误来教育下一代。

教育应该是前行的光,不是回忆的坟。

当然,可能也有人会说:

你这么说是不是在鼓励孩子们变得脆弱?

不,胖胖这可不是在鼓励脆弱,是胖胖认为压抑才更加可怕。

坚强,是应该在合理的边界里找到自己的节奏,而不是一味地咬牙坚持。

确实有太多“吃苦崇拜”害了人。

确实有太多的“为你好”当借口,把孩子推进锅里。

孩子是人,不是被训练的狗熊。

你说得对,“无一人退缩”,确实没人退缩。

可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退路。

他们面对的不是烈日和塑胶地板,是一个不容质疑的系统,是一整套从表扬信、分数、升学率一路延伸到职场KPI的、系统化的“苦难美学”。

吃苦不是目的,更不是光荣。

人活着不是为了忍,而是为了活得明白,活得有尊严。

锻炼意志?可以。但得在安全的前提下,在科学的方式中,在尊重人的环境里。

否则,那就不是锻炼人,那是毁人。

今天的这些孩子,哪一个不是天真无邪的个体?他们不应该被当作“吃苦实验”的小白鼠。

教育,不该让学生习惯疼痛,而是让他们懂得:疼痛,不该成为习惯。

教育,也不该用来歌颂苦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