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氤氲的江南,绍兴古城枕着鉴湖的柔波,在岁月的长河里静守千年。这里的一草一木皆成诗,一砖一瓦俱是史。北宋名臣司马光的后裔,曾于乱世中辗转南渡,将涑水家风深植于这片沃土,书写下忠义绵延的传奇。而今,历经时光洗礼的司马温公祠在修缮竣工后,正缓缓揭开尘封的面纱,重现往昔荣光,续写新的篇章。

一、温公祠新生,古韵焕新颜

晨曦初露,薄雾轻笼。位于绍兴越城下大路98号的司马温公祠,历经18个月的精雕细琢,褪去岁月的沧桑,仿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换上崭新的华服,重焕生机。黛瓦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白墙素净淡雅,质朴无华。飞檐斗拱间,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匠心完美交融,无声诉说着光阴的故事。这座承载着司马家族八百年忠义传承的祠堂,即将敞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斑驳的墙砖,是岁月留下的注脚;修复后的梁柱,见证着文明的赓续。当尘封的记忆与现代的光影在此邂逅,八百年前司马家族南渡的传奇,必将再次激荡起时代的回响。



图为:清朝末期的绍兴司马温公祠,彼时虽毗邻已改建为来王殿与药王庙,但祠堂两侧仍留存着开阔的空间。



图为:修缮一新的绍兴司马温公祠

二、烽火南渡,乱世传薪火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下,宋高宗率臣僚南迁至山阴(今绍兴),定为行都。司马光从孙司马棿携子司马伋及族人随迁,于山阴古城定居。据司马族谱记载,他们将《资治通鉴》残稿与《司马氏家训》等文化遗存带到越地,成为家族精神根脉。如今司马温公祠内,复制的司马光手迹与家训陈列,诉说着这段南渡历史。

三、世家风华,父子展荣光

南渡后,司马家族在越地迅速崛起。司马棿凭才识从浙东安抚属官累迁至右朝请大夫(三品)。绍兴八年(1138年),金使在宋金议和时当庭挑衅孝宗:“汝家复能用司马温公子孙否?”年仅14岁的司马伋,因司马光曾孙身份被宋高宗下诏过继,承大宗之位,授右承务郎,正式踏入仕途。他历任处州通判、建康(今南京)总领、泉州知州等职,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任上推行惠民政策,更耗时十余年搜集整理司马光遗稿,促成多部文献刊印传世。

司马棿、司马伋父子于山阴古城运河畔筑司马府邸(时称司马坊)和祭祀祖先的宗祠。清乾隆《绍兴府志》以“飞檐斗拱,庭院深邃”记其盛景,民国《绍兴县志》载其“景泰重修,乾隆售地于药业会馆,祠基仅存十之一”,道尽兴衰变迁。明、清时司马府邸渐改为来王殿与药业会馆,唯清代修缮的司马温公祠在后裔守护下屹立不倒,斑驳梁柱与褪色匾额,成为维系家族根脉的精神丰碑。

四、射艺扬威,箭破金庭傲

司马伋在南宋是位传奇人物。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宋金和谈陷入僵局,气氛剑拔弩张。试工部尚书司马伋奉旨携胞弟司马俨、司马僖出使金国。金世宗素以骑射自负,且轻视宋人,在举行的盛大宴会上,提出让司马伋与金国护卫比试箭术,妄图借此羞辱南宋君臣。中都校场上,旌旗猎猎,人流攒动。司马伋一袭素色锦袍,身姿挺拔,拉弓如满月,利箭离弦,连发五十箭,箭无虚发。反观金国护卫,仅中七箭。全场顿时鸦雀无声,金世宗脸色铁青,半晌才挤出一句:“宋室竟有这般人物!”这场载入《金史・世宗本纪》与《宋史・孝宗本纪》的“赐射弓宴”,让南宋扬眉吐气。当司马伋三兄弟凯旋而归时,临安城万人空巷,百姓争相目睹英雄风采,欢呼之声震天动地。

五、亭山寻根,祖茔守传承

距绍兴古城5公里的亭山,因南宋司马氏十余位先人安葬于此,被当地百姓亲切唤作“司马山”。《浙江府志》明确记载,宋代司马棿之墓坐落于亭山,其子司马伋、司马僖亦附葬于此,确凿佐证了司马家族绵延百年的葬史传承。

2020年10月,各地司马后裔代表怀着虔诚之心,汇聚于亭山永和塔下。众人肃穆而立,面向层峦起伏的亭山,举行了一场庄重的遥祭仪式。山风掠过苍松翠柏,裹挟着岁月的低语,将袅袅祭烟送往天际。这一刻,家族记忆的碎片与千年文化传承在此交融,跨越时空的根脉故事,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续写新篇。



图为:在亭山的千年古墓群考古现场,已出土大量文物。然而,遗憾的是,现场并未发现能够证实墓主身份的相关信息,古墓群背后的秘密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六、祠宇濒危,宗亲护脉寻根

2020年10月初,网络媒体报道绍兴越城区拟将司马温公祠交付北海学校改建为校史陈列室的消息,引发各地司马光后人的强烈关注。他们一致认为,祠堂作为忠义家风的重要载体不容轻改。司马光后裔联谊会迅速组织“司马光后裔绍兴寻根”活动,各地宗亲代表闻讯后不远千里汇聚绍兴。

在司马温公祠遗址前,一场庄重肃穆的祭祖仪式缓缓展开。香烟袅袅升腾,氤氲之间,饱含着后裔们对先祖跨越时空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图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司马光后裔出席在绍兴司马温公祠遗址举行的祭祖典礼。

随后召开的“司马光后裔南渡研讨会”上,历史文化专家与宗亲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引经据典,结合史料文献与家族传承,就祠堂的去留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字字句句恳切真挚,情真意切,将司马温公祠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娓娓道来。这份对文化遗产的赤诚守护之心,深深触动了出席会议的绍兴市文旅文物局与越城区文管科负责人。他们当即表示,将全力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司马温公祠得到妥善保护与留存。会后,与会代表联名致函绍兴市政府领导,提出保护古祠、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议。



图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专家、司马光后裔代表与绍兴市文旅文物局、越城区文物部门的领导出席司马光后裔南渡研讨会。

七、锦鲤呈祥,古祠修缮焕新

司马光后裔绍兴寻根之旅落幕,各地宗亲纷纷返程,而来自河南的司马众志先生仍执着于探寻先祖在绍兴的历史印记。未曾想,一场充满传奇色彩的际遇悄然降临。

一日,司马众志行至鉴湖画桥。倏忽间,骤雨倾盆,他匆忙躲入岸边古朴长廊。就在此时,湖畔传来阵阵惊呼——循声望去,一位钓友正与水中一尾鲤鱼奋力相持。但见那鲤鱼周身赤红如丹砂浸染,鳞片在雨幕中流转着琥珀般的光晕,银白腹鳍若流云舒展,壮硕身躯搅动得湖面浪花翻涌。经粗略估量,此鱼足有十多斤重,而鉴湖野钓常见鲤鱼不过五六斤,这般罕见的体型,恰似从传说中跃入现实,引得众人屏息惊叹。

司马众志快步上前,协助钓友将鲤鱼收上岸后,果断出资买下,决定放生。在他心中,这尾锦鲤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先祖庇佑的吉兆,更是温公祠保护行动顺遂的祥瑞之征。随即,他拨通绍兴宗亲司马大为、司马国昌叔侄的电话。三人冒雨相聚于温公祠前的运河畔,将锦鲤轻轻放入水中。锦鲤入水后,并未径直游走,而是忽而摆尾激起银亮水花,忽而绕着众人盘旋,赤红身影在清波中若隐若现,似在传递古老的祝福,随后才悠然游向运河深处。

望着渐渐消散的涟漪,司马众志神情庄重,喃喃低语:“锦鲤现世,当是先祖显灵。愿庇佑祠堂修缮顺遂,司马家风永续传承。”这场不期而遇的奇遇,为温公祠修缮赋予了神秘色彩,更承载着司马氏后裔对先祖的深切追思,以及传承家族文化的坚定信念。





图为:司马姓氏委员会会长司马众志于鉴湖画桥畔喜获一尾罕见锦鲤。随后,他与绍兴宗亲司马大为、司马国昌一道,在司马温公祠门前的运河边,将锦鲤郑重放生。

八、修缮焕新,文化担当尽显

司马光后裔代表致绍兴市领导的保护司马温公祠建议函,立即得到越城区政府的积极回应,并迅速启动修缮工程。由建筑、历史、文物保护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考据文献、勘察现场,历时两年完成梁柱加固、砖瓦修复,最大限度保留历史肌理。绍兴及越城区政府在司马温公祠保护问题上,以迅速的响应、果断的决策和高效的执行,彰显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担当,这份用心也令司马光后人深受感动。目前,司马温公祠、来王殿及药王庙修缮工程竣工,即将对外开放。

这座承载八百年风雨的建筑群,曾在历史长河中几度浮沉,如今以庄重而崭新的姿态矗立运河之畔。斑驳的砖墙映照着南渡的烽烟,修缮的木梁承载着当代的守护——它不仅是司马氏忠义家风的物质载体,更成为串联绍兴文脉的精神地标,让千年前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晨光中继续闪耀。(司马静宽、司马相波 图 / 樊凯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