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总统卢拉5天的访华行程已经结束,5月14日,他离开北京,启程回国。回顾卢拉此次访华,这是他第六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作为一个年近八旬的领导人,他的行程安排依然紧凑,仅抵京20小时内,他就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超过100条动态,可见他对此行的重视程度。



5月13日下午,中方在人民大会堂欢迎卢拉来访,双方进行了深入会谈。在会谈中,双方不仅重申了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还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与巴西发展战略的深度对接达成共识,人文交流、农业合作、数字经济、科技开发等议题也都被提上了日程。

会谈结束后,双方签署了20份涵盖农业、金融、科技、检验检疫等领域的合作协议,并联合发布了两项声明:一是关于推动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二是关于乌克兰问题,强调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这些表态,既释放了中巴深化合作的强烈信号,也表明巴西愿意在国际事务中更主动地参与“全球南方”的集体协作。

除了双边合作,此次卢拉还出席了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这场会议不仅有巴西总统出席,还有哥伦比亚、智利等国家领导人以及拉共体成员国代表,讨论的核心是如何在美国影响力回潮的背景下,推动区域一体化与外交自主。



有分析认为,当前,拉美国家普遍希望摆脱对美国的单边依赖,面对特朗普关税、美元政策、移民限制等压力,拉美国家正在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寻找新的战略支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卢拉的访问不只是双边层面的推进,更有区域与全球治理的深意。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当前“全球南方”国家获取投资、技术和出口市场的重要伙伴;而巴西作为拉美最大经济体,也希望在中美博弈中谋求空间、扩大影响,可以说,此次中拉论坛,就是“全球南方”集体协作的一个实质性动作。

除此之外,卢拉此行的另一条暗线在访程结束时浮出水面。5月14日,他在北京召开发布会时透露,会在回国前致电普京,劝说其参加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俄乌谈判。卢拉提到,乌克兰外长曾请求他询问普京是否愿意实施30天停火。



据卢拉所说,此前一周,他在莫斯科与普京共进晚餐时已讨论过此事,普京表示愿基于2022年伊斯坦布尔协议谈判。另据俄媒报道,普京在卢拉专机从中国飞往巴西途中,经停莫斯科时与巴西总统通电话。在电话中,卢拉再次劝说普京去伊斯坦布尔谈谈。

但结果出人意料——克里姆林宫14日公布的俄方代表团名单中,普京并未列席,仅派总统助理梅津斯基等官员参与。随后,特朗普政府也确认不会派代表与会。尽管卢拉在通话中强调巴西对和平的承诺,但普京的缺席使谈判前景蒙上阴影。俄媒分析,普京私下认为泽连斯基需“公开投降”才会面对面会谈。

有分析指出,普京此时不出席,至少出于三重考量:第一,维持战略模糊,借沉默制造谈判筹码;第二,避免与泽连斯基正面接触,维持“领导人不平等”的姿态;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不想当着特朗普的面接受谈判结果,或者在场上失分。



但这样一来,5月15日举行的这场本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谈判,既没有普京,也没有泽连斯基的确切出席消息,更缺少外界一直关注的美方重量级参与者特朗普,这意味着,这场谈判注定更像是一场“技术性接触”,而非“战略性突破”。

同时,这场外交转折也凸显了“全球南方”国家斡旋的局限性,中巴联合声明虽呼吁俄乌直接对话,但大国博弈仍主导局势。卢拉试图以“和平俱乐部”凝聚中国、印度等非冲突方力量。不过,美俄的消极反应表明,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仍面临结构性挑战。



回望卢拉此行,经贸成果与战略意图交织。当西方国家陷入地缘博弈时,中巴合作提供了另一种范式——不是对抗性的阵营重组,而是基于发展需求的务实联结。与之对应的则是仍在僵化的俄乌局势,虽然有了土耳其之行,不过,这场谈判更像是一场博弈的序曲,而不是终局的开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