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克罗地亚接收了从法国采购的“阵风”战斗机,可现场的氛围却异常凝重。

飞行员们表情严肃,丝毫没有迎来新装备的喜悦,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隐情?





早在2021年,克罗地亚就与法国签署协议,斥资9.99亿欧元购买12架二手“阵风”F3-R标准战斗机 。

本期望借此提升空军实力,可交货过程却一波三折,法国方面不断拖延,让克罗地亚干着急没办法。

直到印巴空战爆发,“阵风”战机在实战中表现不佳,被巴基斯坦击落多架,这一消息震惊全球。

紧接着,法国迅速完成了对克罗地亚的交付,让人不禁怀疑,法国是不是怕克罗地亚看到“阵风”的实战表现后要求退货,所以才急忙交货。

对于克罗地亚来说,“阵风”战斗机的到来,并没有让他们松一口气,反而带来了一系列难题。

从装备体系上看,克罗地亚空军此前大量使用俄制装备,突然换装法制“阵风”,整个训练和维护体系都要推倒重来。

就拿飞行员培训来说,新的飞行系统、操作习惯都需要重新学习,这不仅耗时,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而且,“阵风”战斗机的维护保养十分复杂,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配套设施,这对克罗地亚有限的国防预算来说,是个沉重负担。

有分析指出,这些“阵风”战机每年的维护费用,可能会占到克罗地亚军费的相当大比例,后续使用成本过高,让克罗地亚有些骑虎难下。

再看国际形势,“阵风”在印巴空战中的失利,让这款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战机声誉受损。

其他购买“阵风”的国家,如埃及、卡塔尔等,都开始重新审视这款战机的性能和价值,有的甚至要求法国提供技术升级方案,否则可能取消订单。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克罗地亚接收“阵风”,无疑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和潜在的军事风险。

万一未来面临冲突,“阵风”的实际作战能力究竟如何,谁也心里没底。

目前,克罗地亚政府夹在中间,处境艰难。

一方面要应对法国的合同压力,毕竟合同里明确规定飞机到货就得接收,高额的违约金让克罗地亚难以承受;

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国内民众和军方的质疑,如何平衡这两者关系,成了摆在克罗地亚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有消息称,欧盟或许会出面调解,但具体如何解决,目前还没有定论。

总的来说,克罗地亚接收“阵风”战斗机,本应是空军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如今却变成了烫手山芋。

未来,克罗地亚如何消化这些新装备,如何解决后续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关乎其空军实力的提升,也将对其国防战略和国际合作产生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