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上每次说到房地产,都说房地产占用的资金太多了,应该把这些资金投资到实业上,发展实业才能发展经济。这个想法根深蒂固,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认为。
在三十多年前,这个说法没有错,因为我们从建国以后一直到1998年,都是在一直压缩房地产投资,个人住房是能简单就简单。把尽可能多的钱投资到制造业上,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产能不够,物质短缺,什么都缺,所以要想尽各种办法发展制造业。
上海1949年人均住房是4.5㎡,到了1979年呢,30年过去了,还是4.5㎡,根本就没有涨,人均四点五平米,这个住房条件已经非常差了。
现在,投资到实业上的钱,不是少了,而是投的资金太多了,造成了我们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产能过剩。
比较典型的就是光伏,我们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有世界上最大的产能,产能占世界的90%,按说这么大优势的产业,应该能够赚大钱呀,但真实的市场是全行业亏损,全行业亏损就是因为严重的供过于求,各厂家打价格战,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全行业严重亏损,那就意味着投资的几万亿一直在亏钱,,那如果说我们每个行业都是这样,都成了吞金兽。不赚钱还亏钱,那我们的财富会越来越少。
我们看美国,看欧洲,他们的人均收入比我们高的多,英法是我们的四倍,美国是我们的7倍,他们的收入之所以这么高,其实很大一方面是来自于财产性收入。
我们国家要想人均收入涨起来,就需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力供应紧张了,工资就会不断的上涨。
现在,制造业很多采用自动化生产线,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要增加就业岗位,不是增加产能,低价出口卖给外国人,补贴外国人。而是控制实业的规模,控制产能。尽可能多的提高价格,让企业赚到更多的钱,让工人拿到更高的工资,让更多的财富留在中国。
更多的财富留在中国,大家才有钱消费,有钱消费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实业过剩,居民投资到实业上的钱,企业投资到实业上的钱就会亏损,甚至血本无归。企业没钱了,就没法给工人发工资,个人没钱了,就没法消费。
所以,任何国家的居民富裕了,都需要把一部分钱投资到资产上,买房子,买股票,房价上涨,股价上涨,就会带来财产性收入。赚钱了,就有更多的钱去消费,有钱消费了,就能提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们发展经济最重要的目标,是解决就业,让大家有工作。有钱赚。
这几年,房价持续下跌,已经跌到了2016年,也就意味着2016年后买房的1.4亿人全部亏损,中国从1998年后合计销售了2.8亿套商品房,买房人不仅没有赚到财产性收入,而且还把工资性收入往里面填坑,没钱了,怎么可能消费呢?
这几年,股价持续下跌,一些公募基金两年亏损70%以上,散户亏损的更是无数,原本投资股市是为了获得财产性收入,结果投资打了水漂,没钱了,怎么可能消费呢?
消费的龙头,不是白酒不是旅游,毕竟这些消费规模有限。消费的龙头是地产和证券,把钱从银行拿出来买股票买房子了,消费就起来了,经济就繁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