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张姐,小区门口在发免费鸡蛋,你去了吗?”隔壁王大妈探头问道,张阿姨抬起头,眼睛里闪过一丝茫然,手中的针线活停了下来,“免费的?真的假的?”
小区里一场看似平常的免费福利活动,正悄无声息地织起一张精心设计的陷阱。
01
张秀英,六十五岁,退休小学教师。
教师这个职业给了她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信任感。
她总觉得世界上的大多数人还是好人。
尤其是那些衣着整洁、谈吐有礼的人。
三年前,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她一个人住在这座老旧但温馨的小区里。
十年前买的这套房子,算上小区里的氛围,她很是满意。
小区里住着不少老年人,大多是退休工人、教师、公务员。
他们年轻时经历过艰苦岁月,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张阿姨也不例外。
四十年的教师生涯,加上丈夫的积蓄,她手里有一百多万存款。
名下还有一套小房子是用来出租的,每月能收到两千元房租。
这在同龄人中已经算是过得不错的了。
退休金每月四千多,再加上房租收入,生活无忧。
儿子在外地工作,一年回来看她几次。
虽然偶尔会感到孤单,但社区活动多,老姐妹们经常一起打牌、跳广场舞,日子过得还算充实。
02
那天早晨,张阿姨正在家里看电视。
王大妈急匆匆地敲门,说小区门口有人免费发鸡蛋。
“什么爱心企业搞活动,每人能领一盒,可新鲜了!”王大妈兴奋地说。
张阿姨将信将疑,但还是拿上买菜的布袋,跟着王大妈下楼了。
小区门口摆着几张桌子,上面整齐地放着一盒盒包装精美的鸡蛋。
横幅上写着“扶贫助农,情系老人”几个大字。
现场已经围了不少老人,手里都提着装有鸡蛋的袋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负责发放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身穿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很是精干。
“您好,我是李经理,是爱心扶贫项目的负责人,”他微笑着向张阿姨伸出手,“这是我们企业的爱心活动,每周都会免费发放鸡蛋给社区老人。”
张阿姨接过一盒鸡蛋,有些受宠若惊。
“谢谢,谢谢,这年头还有这样的好事啊。”
李经理递给她一张宣传单,上面印着“农村扶贫,企业责任”的标语。
“张老师,这是我的名片,有什么需要可以随时联系我,”李经理看了一眼登记表,亲切地称呼她,“下周同一时间,我们还会来发放,记得来哦。”
回家的路上,张阿姨和其他几位老人讨论着这次活动。
“现在的企业真有良心,想着我们这些老年人。”
“是啊,这鸡蛋包装这么好,肯定不便宜。”
“听说是什么精准扶贫,帮助农村养鸡户脱贫。”
张阿姨回到家,打开盒子,十个鸡蛋整齐地排列着,个个又大又新鲜。
她决定下周再去看看。
这一周,小区里的老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都是那免费的鸡蛋。
有人说那企业是做慈善的,有人说是政府扶贫项目,还有人说可能是做广告的。
不管怎样,大家都期待着下周的活动。
03
第二次领鸡蛋时,来的人更多了。
李经理依旧彬彬有礼,记得每位老人的名字,嘘寒问暖。
张阿姨觉得这个年轻人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第三次领鸡蛋时,现场多了几张展板,上面是一个养鸡场的照片,鸡舍整齐,成千上万只鸡在里面活动。
“张老师,今天有空吗?我想跟您聊聊,”李经理走过来,神秘地压低声音,“有个好项目,想请您这样有见识的人参考参考。”
张阿姨有些受宠若惊,她已经很久没有人这样尊重她的意见了。
“我们公司除了做慈善,主要是帮扶农村养鸡产业,”李经理泡了一杯茶递给张阿姨,“现在国家政策好,补贴多,但农民缺资金,我们就搭建平台,让有闲钱的城里人投资农村。”
“农民得到资金发展,投资人分享收益,双赢,”李经理眼睛发亮,“每个月收益百分之十五,比银行存款高多了。”
张阿姨皱起眉头,“这么高?”
“张老师,您是知识分子,应该明白,现在银行利息那么低,钱放在那里贬值,”李经理语重心长地说,“而且我们这个项目是政府支持的精准扶贫,风险极低。”
张阿姨心动但犹豫。
这个收益确实诱人,可她一向谨慎,特别是关于钱的事情。
“要不这样,下周我带您去参观一下我们的养鸡基地,您亲眼看看再决定,”李经理递给她一份精美的宣传册,“我们只邀请少数信得过的人参与,像您这样的退休教师最合适不过了。”
一周后,李经理开车带着张阿姨和几位小区老人前往郊外的养鸡场。
路上,李经理侃侃而谈企业的发展史和未来规划。
养鸡场确实规模庞大,数十排鸡舍整齐排列,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其间。
场长热情接待,详细介绍了养殖技术和销售渠道。
最打动张阿姨的是那些装着鸡蛋的集装箱,上面贴着各大超市的标签。
“我们的鸡蛋供不应求,都是订单生产,”场长自豪地说,“现在就是缺资金扩大规模。”
参观结束后,李经理在返程的车上发出邀请。
“张老师,考虑得怎么样?现在加入还能享受早期投资者的额外奖励。”
其他几位老人都已经掏出存折,跃跃欲试。
张阿姨思索片刻,最终决定试水,拿出五万元投了进去。
李经理给她开具了正规的投资合同和收据,还有一张印有公章的投资证书。
“恭喜张老师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李经理握着她的手,真诚地说,“您不会失望的。”
04
一个月后,李经理准时送来了7500元现金,正是承诺的15%月收益。
张阿姨数着钱,眼睛发亮。
“这么多年来,我的钱从来没有生过这么多钱,”她忍不住对李经理说,“真没想到退休后还能有这样的好事。”
李经理笑着说:“张老师,这只是开始,我们下个月准备扩大规模,收益会更稳定。”
他拿出一份精美的企业宣传册,上面有公司高管与政府官员握手的照片,还有各种荣誉证书。
“有不少投资者想追加投资,但名额有限,”李经理意味深长地说,“我觉得张老师是个有眼光的人,所以特意来问问您的意见。”
张阿姨眼前一亮,她确实有这个想法。
手里的闲钱放在银行,一年利息还抵不上这一个月的收益。
思索再三,她决定追加30万元。
李经理当场开了收据,并邀请她参加周末的投资者聚会。
聚会在一家高档酒店举行,来了二三十位投资者,多是退休老人。
公司高管致辞,展示企业成就,分析市场前景。
几位“老投资者”上台分享经验,讲述自己如何从小额投资开始,逐步增加投资额,最终实现“财务自由”的故事。
有个六十岁左右的老太太激动地说:“我去年投了五十万,现在每月收益七万五,比我退休金高多了,现在出国旅游都不用考虑预算了!”
台下掌声雷动。
餐桌上,投资者们互相攀比投资金额和收益,气氛热烈。
张阿姨虽然性格内敛,但也忍不住提及自己的投资。
“我刚开始只投了五万,现在又追加了三十万,”她小声对邻座的老人说,“李经理人真好,特意给我留了名额。”
邻座的老人露出羡慕的表情:“你运气真好,我听说现在想投资都排队呢。”
回家后,张阿姨把这事告诉了王大妈。
“我给你说,这个项目真不错,要不你也投点?”
王大妈将信将疑:“这收益也太高了吧?会不会有风险?”
“能有什么风险?政府支持的项目,”张阿姨胸有成竹地说,“你看他们办公室里那些证书,还有和领导的合影。”
过年时,儿子回家探望,听说这事后,脸色立刻变了。
“妈,你这是被骗了啊!哪有这么高的收益?”儿子急切地说,“赶紧把钱要回来!”
张阿姨不高兴了:“你懂什么?人家是正规企业,有营业执照,跟政府合作的精准扶贫项目!”
“我投资这么久了,每月收益都按时发放,比你们年轻人明白,”她越说越激动,“你爸留下这么多钱,放银行等于贬值,我这是理财!”
儿子还想说什么,被张阿姨打断:“你管好你自己吧,我的事不用你操心!”
这场争执最终不欢而散,儿子提前结束假期回了城。
05
第二个月的收益本该准时到账,却推迟了一周。
张阿姨有些不安,拨通了李经理的电话。
“张老师别担心,”李经理解释道,“最近我们在扩大规模,资金周转有点紧,下周一定到账,还会有额外补偿。”
果然,一周后,李经理亲自送来了四万八的现金,比原定的五万六少了一些。
“张老师,真是不好意思,这次只发百分之十二,”李经理歉意地说,“不过我给您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我们准备在南方建设新的养鸡基地,规模更大,技术更先进!”
他拿出一份精美的商业计划书,上面有详细的投资回报分析和风险评估。
“这是难得的机会,投资门槛很高,至少一百万起步,”李经理压低声音说,“但我可以给您开后门,六十万就能参与,而且第一年保证月息百分之十五!”
张阿姨拿着计划书,陷入了沉思。
她剩下的存款约六十万,再加上那套出租的房子,刚好够投资标准。
但直觉告诉她,风险似乎有点大。
“我再考虑考虑吧,”她最终说道,“这么大的投资,不能草率决定。”
李经理点点头,表示理解,但临走时意味深长地说:“张老师,这个机会真的很难得,名额有限,错过就没了。”
张阿姨决定征求儿子的意见,电话里,儿子的态度更加坚决。
“妈,你被骗了!这明摆着是传销骗局!”儿子几乎是吼着说,“你现在立刻去报警,把已经投的钱追回来!”
张阿姨被儿子的态度激怒了。
“你这孩子,一点都不了解情况就乱说,”她生气地说,“人家是正规企业,我都去考察过,哪像骗子?”
“那你把公司营业执照、法人信息发给我,我帮你查一下,”儿子冷静下来,“如果真是正规企业,投资前总要做尽职调查吧?”
张阿姨哑口无言,她确实没有做过这些调查。
她只知道李经理给她看过一些证书和照片,但具体内容她并没有仔细核实。
“你别听那些没见过世面的人胡说八道,”张阿姨最终挂断了电话,“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挂了电话,张阿姨却坐立不安。
儿子的话像一根刺,扎在她心里。
她拿出投资合同和收据仔细检查,乍看之下确实很正规,但细想又觉得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
公司的具体地址在哪里?法人代表是谁?这些基本信息似乎都没有明确标注。
但很快,这些疑虑又被李经理的热情和那些漂亮的回报冲淡了。
“应该不会有问题,”她自我安慰道,“那么多人都投了,不会都是傻子吧?”
06
夜已深。
张阿姨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脑海中全是白天李经理说的话:“这个投资机会非常难得,能参与的都是有实力的大投资人,我是看您投资眼光好,特意留了一个名额给您。”
手机突然响了,是李经理。
“张老师,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您,”电话那头,李经理的声音显得有些急切,“我刚刚得到消息,南方基地的最后一个投资名额明天就要截止了,我想您还没决定,特意来电再确认一下。”
张阿姨坐起身,心跳加速。
“这么快就截止了?”
“是的,资金到位比预期快,我们计划下周就开工,”李经理解释道,“我本来想明天亲自去您家拜访,但现在看来可能来不及了。”
张阿姨握紧手机,额头渗出汗珠。
六十万是她的全部积蓄了,还有那套房子...
“李经理,我能问个问题吗?为什么非得抵押我的房子?只投六十万行不行?”
“张老师,我理解您的顾虑,”李经理的声音变得柔和,“但这个项目投资门槛真的是一百万,我已经是破例让您以六十万加房产抵押的方式参与了,再降低真的不行。”
“再说,这房子抵押只是走个形式,等项目收益后,您随时可以赎回,”他语气诚恳,“您想想,一年后,您不仅能拿回房子,还能赚到差不多一百多万,您退休后余生的生活质量将彻底提升。”
张阿姨咬着嘴唇,回想起这两个月来的经历。
免费的鸡蛋,热情的李经理,那个规模庞大的养鸡场,还有已经到手的几万元收益...
她摸了摸枕边的存折。
这六十万是她最后的家底,是外出打工的儿子对她的保障,是丈夫去世前握着她的手叮嘱她一定要保管好的钱。
但现在,一个声音在她心里不断回响:“错过这次机会,你将永远只是个普通的退休老太太,过着朝九晚五的平淡生活;抓住这次机会,你的晚年将过得比那些有钱人还滋润。”
李经理说得对,钱放在银行只会贬值,而投资才能让钱生钱。
这么多人都投了,那么多老人都从中受益,难道他们都错了吗?
再说,李经理对她特别好,总是耐心解释,从不催促,还经常送她一些小礼物,这样的人怎么会骗人呢?
想到这里,张阿姨深吸一口气,下定决心。
“李经理,我投!”张阿姨的声音有些颤抖,“明天我去银行取钱,然后我们签约。”
“太好了!张老师果然有魄力,”李经理欣喜的声音通过电话传来,“我明天上午九点准时到您家,我们一起去办手续。”
挂断电话,张阿姨躺回床上,心情复杂。
她知道这个决定将改变她的生活,但她无法抗拒那高额回报的诱惑。
第二天早上,李经理准时到达,西装革履,精神焕发。
“张老师,您真有眼光,”他微笑着说,“这个项目连我们公司高管都争着投呢!”
张阿姨陪着李经理先去银行取了六十万现金,然后去了一家公证处。
公证处的人早已等候多时,迅速办理了抵押手续。
张阿姨有些恍惚,但看到那份写着“保证年收益率18%”的合同,又给了她莫大的信心。
“张老师,您放心,这是最后一次投资,以后我们会逐步关闭投资渠道,专注于生产经营,”李经理接过支票和抵押合同,郑重地说,“半年后,您就能收到第一笔大额分红了。”
签完字,张阿姨松了一口气,她觉得自己终于抓住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离开公证处,准备回家的路上,她的手机突然响了。
是儿子打来的。
“妈,你听我说,千万别投钱给那个什么养鸡场!”儿子的声音急切而严肃,“我刚刚看新闻,隔壁城市查处了一个打着养殖旗号的投资诈骗团伙,手法跟你说的一模一样!”
张阿姨的手开始颤抖,心跳如擂鼓。
“你说什么?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