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于4月2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昆明市6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获得表彰。为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昆明工会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6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奋斗故事。第6期,让我们一起聆听全国劳动模范、云南泵龙马铃薯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荣海的奋斗故事。
胡荣海,1965年4月出生,汉族,群众,高中学历。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云南省脱贫攻坚奖社会扶贫模范”“云南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贡献突出。
初心如磐卅载耕耘 土豆田里写春秋
深耕马铃薯产业30余载,胡荣海始终秉持“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的初心。自创办云南泵龙马铃薯种植有限公司以来,他扎根农业一线,专注马铃薯生产种植、种薯繁育等技术研究。通过开展小春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脱毒种薯繁育推广等项目,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35.32万亩,实现化肥使用量减少20%、杀菌剂使用量减少30%,并成功构建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每年创造320万元循环经济价值。
胡荣海(左)和同事正在田间工作。(受访者供图)
科技赋能产业 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传统农业技术瓶颈,胡荣海大胆创新,率先引入智能物联网技术,使公司一级脱毒种薯年产量突破1万吨,显著提升马铃薯品质与产量。在产业升级方面,他极具前瞻性,全力推动绿色食品认证,建成2.5万亩绿色生产基地,年产优质马铃薯6万余吨。同时,投资建设速冻薯条、薯片等4条精深加工生产线,形成完整产业链,年加工能力超5万吨,预计年产值达2.2亿元,推动马铃薯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多元化发展。
胡荣海(左二)正在进行马铃薯原原种薯测产。(受访者供图)
院企联动强种业 标准引领树品牌
为破解品种退化等难题,胡荣海与昆明市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等建立长期合作,设立3个专家工作站,聘请15位省市级专家。公司累计申请专利27项,其中包括2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内发明专利和23项新型实用专利,制定9项种植标准,参与3项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引进示范60余个优良品种,选育登记4个新品种,形成加工、菜用、特色三大品种体系,产品覆盖省内多个主产区。在他的带领下,“泵龍”马铃薯屡获殊荣,连续三届获评“昆明市10大名菜”,连续四届荣获优质农产品奖及金奖,2020年更是摘得云南省“10大名菜”称号。公司也先后获评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省扶贫明星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种业阵型企业等众多荣誉。
胡荣海(左二)介绍云南马铃薯的种植规模及产量。(受访者供图)
金土豆变身"致富薯" 联农带农显担当
胡荣海始终践行“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是真的富”的理念,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他创新合作帮扶模式,打造“寻甸土豆种植工”劳务品牌,通过就业增收、订单农业、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脱贫户增收。在马铃薯产业各环节,年均就地就近吸纳1.2万余人次务工;采取“党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10万亩以上优质马铃薯,惠及2万余人;以“五包”方式为农户提供全程保障,公司统一技术指导与收购销售,助农户年均增收8000余元;针对脱贫户实施“订单式”帮扶,2023至2024年为脱贫户免费提供138吨脱毒种薯,开展20期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培训2000余人次,并建立帮扶车间,吸纳23户脱贫户就业,带动206户脱贫户增收。
公益润乡土 大爱铸丰碑
此外,胡荣海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投入80.9万元建设残疾人示范基地,种植200亩马铃薯,安置5名残疾人就业,带动600余户残疾人科学种植,人均增收超3000元。他还热心公益,积极参与捐款捐物、捐资助学,乡村振兴累计捐款17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1.5万元,村集体经济入股合作累计分红90余万元,用行动诠释一个企业家的家国情怀。
胡荣海查看薯片生产情况。(受访者供图)
劳模精神耀高原 振兴路上再启程
从田间地头到人民大会堂,胡荣海用沾满泥土的双脚走出新时代农民的奋进之路。此次全国劳模称号的获得,是对他多年来在农业领域辛勤付出的最好褒奖。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寻甸县每一位辛勤耕耘的劳动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精神,为广大劳动者树立了榜样,他用奋斗与汗水书写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也必将为寻甸县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来 源: 寻甸县总工会、云南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