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州大道社区,总能看到一个年轻的身影穿梭于楼栋之间。90后党总支书记马博,以年轻人的闯劲和“老社区人”的细腻,将居民的大事小情一一记在心里。他常说:“社区工作没有捷径,多听居民说说话,多和问题碰一碰,办法自然就来了。”在一次次面对面的沟通、一场场充满烟火气的对话中,这位年轻的“小巷总理”书写着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温情故事。
从“水压小”到“水流欢”
200天的“供水保卫战”
“马书记,我们家热水器又打不着火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啊!”2024年夏,江南明珠小区的王女士拨通马博电话时,声音里满是无奈。这个建成超10年的小区共有8栋楼,本以为随着九州区域供水管道改造工程完工,用水会更稳定,没想到6-8层住户却陷入用水难困境。高峰期时,水龙头的水流细得像丝线,洗衣做饭都得掐着点,居民们多次投诉却始终无果。
第二天清晨,马博就带着笔记本敲开了王女士家的门。“阿姨,您别急,把每天用水的具体情况跟我说说,什么时候最困难?之前试过哪些办法?”他蹲在水龙头前仔细观察水流,一边记录一边安慰:“我一定盯着这事,不解决不罢休!”当天,他又连续走访了12户居民,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家的用水难题。
为了找准症结,马博开启了“跨界协调”模式。他先找到物业经理:“张哥,咱们得把供水图纸找出来,逐段排查问题。”随后又对接供水集团技术人员:“李工,这个小区改造后水压异常,您看是不是哪里衔接出了问题?”在连续三天早晚高峰入户检测后,终于发现症结——小区进水管口径过小,导致供水量不足。
解决问题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在第一次协调会上,开发商和施工方互相推诿,现场气氛剑拔弩张。“大家先消消气,”马博提高声音,“我们坐在这里不是为了追究责任,是要给8栋楼的居民一个交代。”他拿出整理好的检测数据和居民诉求记录,“你们看,这些老人家每天要提水上楼,年轻人上班前连澡都洗不上,咱们得拧成一股绳。”
经过7次协调会、数十通电话沟通,2024年12月,供水主管道从50口径更换为100口径。通水那天,王女士激动地拉住马博的手:“小马,你摸摸,这水流多冲!快进屋,阿姨给你煮碗面!”马博笑着婉拒:“面先不吃啦,我得去其他楼栋再转转,确保每家都有水!”
从“独居愁”到“社区暖”
一场跨越年龄的双向奔赴
每周三,是马博雷打不动的“老人走访日”。推开88岁独居老人沈海滨家的门,总能听见老人爽朗的笑声:“小马又来啦!快坐,我给你泡茶喝。”茶几上,早已摆好了盖碗茶和一碟炒花生。
2024年10月,马博联合兰州市第一看守所、金田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发起“暖冬行动”。走访时,他发现周爷爷的棉鞋破了洞,当即记在心里。第二天,他带着新棉鞋和米面油再次上门:“周爷爷,试试这鞋合不合脚?天凉了,可别冻着。”周爷爷红着眼眶说:“孩子,你比亲孙子还贴心!”
在一次次走访中,马博不仅送物资,更注重倾听老人们的心声。“张奶奶,最近有没有人来推销保健品?”“赵叔,千万不要相信电诈。”这些对话,让他摸清了老人们的真实需求。如今,社区不仅定期组织志愿者帮老人打扫卫生、代购药品,还开设了“夕阳红课堂”,教老人用智能手机、跳健身操。
“我们做这些,就是想让老人们知道,社区永远是他们的家。”马博说。有位独居老人在感谢信里写道:“以前总觉得日子孤单,现在每天都盼着小马他们来,听他们叫一声‘爷爷奶奶’,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从“办事难”到“上门办”
把服务送到心坎上
“宋哥,这是您申请残疾人补贴需要的材料清单,我们帮您一项项准备。”在残疾人宋建家中,马博和社区工作人员耐心讲解政策。针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他创新推出“全程代办”服务,从上门核查信息到整理材料,让特殊群体“零跑腿”就能享受政策红利。
“以前办个补贴,得跑社区、街道、残联,至少得折腾两天。”宋建感慨,“现在马书记带着人上门,连表格都帮我填好了,真是太方便了!”为了确保“应享尽享”,马博要求工作人员建立“一人一档”,定期回访。有一次,他发现一位残障人士因材料不全错过补贴申请,立刻协调相关部门开通绿色通道:“政策是冷的,但服务得有温度,不能让群众吃亏。”
从解决用水难题到关爱特殊群体,马博的工作笔记里记满了居民的“心里话”:李大爷想要个晾衣架、陈阿姨建议增设健身器材……这些看似琐碎的需求,在他眼中都是社区治理的“大课题”。“社区工作就像拼图,每一块都很重要。”马博说,“只要我们用心倾听、用情服务,就能拼出居民满意的幸福图景。”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桑杰才让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