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打孩子的方式,来制止孩子打人,会有什么结果?

虽然我们这一辈大多是被家长揍着长大的,但揍孩子这个方式,确实不适于现在的孩子。

给大家分享一个比较棘手的案例:

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就打人,任何事情,只要孩子感到不愉快了,就打别人。

到了中班、大班,打人的情况愈发频繁,再加上孩子长得比较高,比较壮,手的力气大,小朋友们都打不过他,总有家长找上门来。

老师也颇为头疼,经常让他单独坐在一边。

孩子在家里也是大打出手,如果家长批评他了,他就会捏紧拳头打家长。

光听家长的描述,就能脑补出这个孩子在幼儿园拳打脚踢的小霸王模样。

凭借直觉,大家会不由自主地同情家长。

认为这孩子需要结结实实的揍几顿,让他感受到被打的疼痛,就不会随便打人了。

然而孩子才是那个需要被同情的人。

孩子打人行为的症结在家长身上。



在与家长的细聊中我发现,这个暴力小孩的养成,完全是因为家长的错误干预。

这个孩子在一岁半左右出现打人的行为,我们之前在文章为什么爱打人的孩子屡教不改?4个真实案例,告诉你误区在哪说过。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打人是因为自我意识、物权意识、语言能力等客观局限造成的,并不是恶意的想要打人。

但是家长认为孩子打人是故意的,一定要严厉管教,于是就采用了“打手心”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孩子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依旧抢玩具打人、推人,家长觉得是打得不够狠,孩子不长记性。

于是就开始用戒尺来抽孩子手心、抽屁股,每次都把孩子打得哇哇大哭。

家长以为这样的力度能够纠正孩子打人的毛病了,结果事与愿违,孩子在幼儿园成了人见人怕的小霸王。

叫嚣着说:没有一个小朋友能打得过我。

说到这,大家应该都发现了家长的错误在哪里了吧。

对,就是以打止打

打孩子,不但不能纠正孩子的打人行为,还会带来更糟糕的影响,让家长和孩子双方都陷入极大的麻烦。



01

以打止打的3个弊端

最后一个最严重

1、负强化了孩子对打的错误认知

我们打孩子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孩子打人的错误行为,让他知道打人是不对的。

但在孩子眼里看到的逻辑却是:父母打我,我害怕了,打人真管用,我也要多用。

我们嘴上教育孩子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对的,但行动上却在打孩子,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表达能力好的孩子会反问家长:为什么你能打我,我却不能打别人?

家长该如何自圆其说呢?

孩子不是因为听家长怎么说而怎么做,而是看家长怎么做而怎么做。



2、孩子容易被老师批评

在幼儿园里,大多数老师对待打人孩子的教育方法就是批评与惩罚,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把孩子单独拎出来

家长期待那种温柔教导、循循善诱大概率是不会出现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认可,如果总是被老师批评,孩子就会否定自己。

在我们的常识里,要想得到老师的认可,那孩子就应该好好表现。

但实际上,孩子是用“捣乱”的方式来博取关注的。

越捣乱,老师批评的次数就越多,越被批评,孩子就越捣乱,进入一个额恶性循环



3、孩子容易被小朋友集体排斥,边缘化

爱打人的孩子是没有好朋友的,一个小朋友不喜欢他,很快,很多小朋友就都不喜欢他了。

加上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孩子逐渐被集体排斥,被边缘化的感觉会让孩子愈加焦虑。

这三个后果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原本是一个小小的打人行为,最终却成为融入集体最大的障碍。

家长们千万不要轻视集体归属感和价值感,这是一个孩子顺利上学的重要保障。

一旦孩子被集体排斥,再想纠正孩子的打人行为就变得很困难。

孩子很难在一个不被接受的环境里改变自己。



在孩子打人这个问题上,我们受自己长大的经验的影响,认为打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解决办法。

当下来看,或许就在这十几分钟内是管用的,孩子因为疼痛和惧怕,暂时管住了自己的手。

但深层次的需求却没有得到解决,孩子为什么要打人,这才是重点所在。

假设一个不会说话的婴儿哇哇大哭,家长是揍他一顿止哭,还是耐心排查,看他是饿了、困了还是哪不舒服?

我想一定是后者,因为我们知道婴儿不会说话,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共情。

三四岁的孩子会说话了,能表达了,听得懂话了,他就不需要我们的理解吗?

当然不是,任何年龄段的孩子,其行为背后都有深层次的,家长不易察觉的需求。

打人行为的深层动机是:

1、语言能力不足,孩子习惯用手代替嘴来解决问题。

2、社交技能缺乏,孩子只会用手来与小朋友互动。

3、渴望正面认可和被关注,孩子通过打人捣乱来刷存在感。

看不到这些动机,就无法从根本上纠正孩子打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