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不教潜规则?
这个话题,说得假了没意思,可说得太直白了,恐怕有人会受不了。就用近期的两个‘学阀’事件为例子,浅浅地但真实地跟大伙聊聊。
先说说‘4+4的董小姐’,过程和细节不再赘述,作为学阀世家、或者说医疗世家的他们,用十多年时间为孩子做了长远规划,又用‘关系’‘利益’等隐实力,为孩子铺垫出了一条登堂入室的‘天梯’。
这事其实不只是为我们揭露了‘学阀’的丑恶,更将学术界的一些潜规则展示了出来。
相信不少人也都感觉到了,近些年高校、高知圈子里,性丑闻事件越来越多,给咱们的感觉是学术圈子也就那样,再高的文化也挡不住裤裆里的欲望。
温饱思淫欲嘛,学术圈子那些大佬不差钱,有科研经费、企业合作、专利授权等众多知识变现方式。
但这只是现象层面的表现,至少还有两层潜在的规则,隐藏在表象之下。
比如,为啥常见的学术性丑闻,都发生在教授导师跟学生之间呢?原因很复杂,但说起来却也好理解。
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数量20年来激增超10倍,根据教育部和人力资源保障部的数据:2025届大学毕业生规模会达到1222万。
本科学历越来越不值钱的同时,在张雪峰及教培机构的宣传引导下,考研热出现了,学生们想用更高学历来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虽然研究生(硕士、博士都是研究生)毕业有着较为明确的标准,可现实中导师可以通过拖延课题进度、否定研究成果,甚至是博士阶段拒绝签字人为延迟毕业,俗称‘延毕’。
这种隐性权力,一方面让一些着急毕业,或者对教授所掌握资源有所窥觑的学生,想尽办法‘讨好’。男生出钱出力,女生牺牲色相;另一方面,手握权力的上位者,在缺乏健全监督机制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会想着法子用权力去牟些好处,在不差钱的情况下,自然就剩下裤裆里那点事儿了。
这一层是现象背后的原因,咱就叫他‘原因层’吧。目前那些举报出来的丑闻,也让不少人相信,这类现象在一些头部以下、中部以上高校都有很大存在的可能,当然头部未必就不存在。
这算是潜规则吗?想要毕业,得付出点什么,让导师得到点什么,当然算了。
可这也只是表层潜规则,高层级的潜规则不但更加隐秘,而且即便你知道了,也无计可施。
董小姐事件中,那些一路为她开绿灯、署名推荐、保驾护航的人,范围之广令我们震惊,可许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关键性问题:那些不差钱,手握权力的大人物,为啥明知道董小姐啥也不是,却仍要冒着风险为她‘铺路’呢?
有人不理解‘风险’是什么,这里简要说明一下。在董小姐这类‘特殊人才’进入系统的过程中,有一种叫做内部制约的东西。大概就是,一个人想进入某个系统,或者往上升,需要满足一些条件。比如得到一些奖项、得到领导的表扬,做出过什么突出贡献之类的经历。
没有这些东西,就难以服众,堵不上系统内别人的嘴。有点像是孔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意思。并且这些‘功劳’还不能藏着掖着,得公示出来,接受大家监督,让人挑毛病,接受别人的质疑。
只有公示过的东西,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或者说心里不服但嘴上不得不服。因为公示的时候你要是不说话,那人家后面用这些材料晋升,你就无话可说。
而一旦有人提出质疑,并且证明了材料的虚假,那为材料签名、开绿灯的人,就会受到牵连。正如现在我们质疑那些为董小姐材料‘证明’的大佬一样,体系内一定会有人向他们问责,这就是他们需要承担的风险。
这种制约,就是制度在设计时是为了保证公平、公正的一种监督手段,但因为人为因素的存在,以及大佬‘权威’‘影响力’的存在,在不出问题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有人质疑。
大佬们之所以要冒风险为董小姐‘背书’,其中可能包含着利益关联和人情关系,比如大佬们跟董小姐父母、爷爷辈有利益上的长期‘关联’,或是为大佬子女亲朋们做过同样的‘信用背书’。
这是最深层次的潜规则,跟大家所说的‘有些东西只能通过血液、遗传、性传播’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研究生要帮导师做很多事,女研究生容易被导师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得让导师认为你是他的‘自己人’,或者至少要让导师把你当成自己人,这样他才能放心地为你铺路,助你成长,为的形成自己的‘门阀体系’。
这样做的好处是,导师们可以凭借知识,掌握的某些权势,形成利益集团,进而可以通过控制资源、制定规则、把控人脉,来不断稳固自己和团体共同的阶级地位,避免阶级滑落。这是最深层次的潜规则。
下面,咱再来聊聊另一个‘学阀’的事儿,这事儿涉及的潜规则,属于一类人人都理解,也都想做,但却不是人人具备条件去做。
近日,重庆大学本科女生发表14篇SCI论文一事,引起人们对‘学术近亲繁殖’的质疑。经调查,女生为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的女儿,从2016年上初中时起,她父亲便在自己署名的部分论文和专利上加上了女儿名字。
在‘考入’父亲任职的大学后,父亲又利用职务之便,破格安排女儿参与论文和专利研究工作。事件被曝光后,校方认定他这是学术不端行为,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也免去了副院长职务。
这种学术‘近亲繁殖’,许多人义愤难平,因为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无数学子发奋努力都得不到的成绩,‘学阀’们却可以通过‘遗传’轻易得到——所谓的天才少女,只不过是教授父亲的‘负女前行’。
这就像参加跑步比赛的孩子,多数孩子都只能靠自己,而有些孩子却能坐在父亲肩膀上,遥遥领先,更有甚者已经‘名利双收’。
不同的是,论文专利署名,具有一定的隐秘性,不容易被大众发现罢了。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可这样的不公平,有时却又是能获得多数人理解的正常现象。
80后应该对大风车节目里的‘金龟子’非常熟悉,近日一场直播卖货,金龟子出现在女儿的直播间,为女儿站台。直播过程中,有网友说她是在蹭妈妈‘金龟子’的流量,她回复道:
“我妈努力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让我蹭吗?我努力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让我儿子蹭吗?您多努努力,您的孩子也能蹭您的。咱们要做强大的父母,为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不是看着别人的妈妈对别人好,说你怎么怎么着,那您没有看到我其实也很努力。”
她这番话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毕竟咱们为人父母,努力工作且省吃俭用的目的,不就是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孩子铺路,让孩子过的更好吗。
更有人说深刻认同她的观点:父母努力创造的名声和财富,不留给子女,难道给别人吗?
道理上来说,她这话没毛病,大家也都懂。可从嘴里说出来,并且是在公众场景下说出来,味道就变了。
评论区就有人说,她这是靠吸父母的血来赚钱,一点都不光彩,还说金龟子这也是脸都不要了,也要用残留的名气帮女儿博流量,割韭菜。
这些批评的声音,背后的道理也很简单。
大家都穷得叮当响的时候,你有肉吃,关起门来随便怎么吃都行。但你非要把桌子搬到大门口,让邻里看着你吃,一边吃还一边吧唧嘴,那肯定就有人会指着鼻子骂你缺德。
为啥呢?还是上文说的,笑你无、恨你有;嫌你穷、嫉你富,人性使然。
这类父母‘托举’子女的现象,算不算潜规则呢?当然算,因为咱也看到了,这是普遍存在,人们也普遍了解,但是却又不好放在台面上宣扬的事。
咱们回到正题,潜规则这么多,为啥大学不专门开课来教呢。让大学生学习一些社会潜规则,不是更利于他们融入社会,快速就业吗?
当然了,了解潜规则,能避免走很多弯路,少吃很多亏。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大学为啥不教,而在于这东西没法教、不能教,原因有二。
其一:上文说的近期学术圈个别潜规则造成的乱象,只是冰山一角。像这类潜规则,在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中普遍存在。更重要的是,每个领域、阶层都存在由浅及深的不同程度的无数种‘潜规则’,不深入到行业中去,根本无从了解。
而这些潜规则,是从业者的财富,是人家交了很多学费才掌握和拥有的生存之道,没有过硬的关系,谁会愿意倾囊相授呢。
举个浅显的例子:竞标的时候,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中,那你肯定不能中。类似的还有,当你进入某个稳定体系内时,如果你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升上去,那你肯定是升不上去的。
所以,这种种情形,注定了潜规则这东西没法交,或者说也没人愿意地教给别人。
其二,不能教。
因为有些潜规则,是不符合当代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更有些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甚至钻法律、制度空子。
这类规则之所以存在,之所以称之为‘潜规则’,之所以无法消除和避免,根本原因在于人性,人性中贪婪、欲望、利己,是每个人都有特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说的就是人性的不可避免。
而制度或法律,只是一种下限的规定,并且不可能设想到所有情形,对任何现象都进行约束和惩罚。于是各行各业在生存压力的竞争之下,总会不断衍生出形式各异的,以达到形成壁垒、护城河、不成文习惯等用来维持利益的‘隐性规则’。
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台面上、课堂上去讲,一方面很多人无法接受,另一方面会影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对社会的危害极大。
最重要的是,有些潜规则,教了也是白教,没有相关的资源、人脉、背景、心术等‘能力’,知道了、学会了也无用武之地。
潜规则这东西几千年前就存在了,比如古人总结出来的——穷不与富斗,商不与官斗,都是这类规则之下的生存技巧。不懂不可怕,那些懂的人也都是从不懂中摸索过来的,吃过亏、走过弯路、交过学费才得来的。
别看他们现在游刃有余,曾经他们也跟许多年轻人一样,一无所知。咱要知道,人家不教咱是理所应当,毕竟谁也不会把吃饭的本事,轻易传授给‘外人’。
咱们更要明白的是,努力、能力、背景等客观因素固然重要,但对社会规则的洞察,对人性的把控也同样重要,切莫顾此失彼。
潜规则是人性的暗面投影,也是社会的复杂的别样风情。有些需要被打破,被揭露,但有些也需要我们去感悟、去领会。
生存,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出淤泥而不染,也不是盲目的跟风效仿,你要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智慧。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