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二十一年聚焦“三农”问题;当“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当“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升级为“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一场关乎大国粮仓的攻坚战役就已经打响。
单产提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而肥料技术的创新则是背后的重要支撑。作为中国肥料行业的技术领军者,金正大集团凭借二十载的潜心耕耘,在缓控释肥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近日,金正大集团总裁万鹏做客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主办的《肥料大咖谈——单产提升,我们在行动》访谈节目,与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名誉理事长、研究员白由路展开深度对话,揭秘中国缓控释肥技术突破路径,展望智慧农业新图景。
破局:从技术封锁到自主创新的突围之路
“传统化肥就像‘暴饮暴食’,作物无法有效吸收,剩余养分要么流失污染环境,要么残留破坏土壤。”白由路以生动比喻点破行业痛点。而缓控释肥技术的出现,如同为作物量身定制“营养餐”——通过特殊包膜材料精准控制养分释放节奏,实现“一次施肥,全程供给”。这项被欧美垄断50多年的技术,曾让中国农业面临“卡脖子”困境。
节目中,万鹏讲述了金正大突破技术封锁的艰辛历程:“2004年我们联合山东农业大学组建攻关团队时,连实验室级别的包膜材料都依赖进口。”近年来,科研团队从树脂、秸秆等材料中汲取灵感,历经上千次配方试验,终于研发出以生物基材料替代石化膜材的颠覆性技术。这项创新不仅打破国外垄断,更将包膜成本降低,使缓控释肥从“贵族肥料”变为“田间标配”。
领跑:从实验室到全球市场的产业革命
节目现场,万鹏说出来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截至2024年,金正大缓控释肥年产能突破200万吨,累计推广面积超1.5亿亩,相当于为全国1/10的耕地穿上“智能营养衣”。同时,大量数据表明,使用缓控释肥等量情况下,农作物平均增产5%—25%,肥料利用率提高至60%—75%。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金正大欧洲首个样板工厂在荷兰落地,标志着中国缓控释肥技术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面对欧盟2028年控释肥包膜的严苛标准,万鹏表示,金正大正以“技术授权+本地化生产+服务输出”模式,在欧洲、北美、东南亚等“一带一路”的友好国家进行合作共享,推广缓控释肥技术,同时进一步深化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肥料协会的合作,推动中国缓控释肥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突围:从技术突破到产业生态的重构
随着农业绿色转型的加速,万鹏表示,金正大在缓控释肥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方面制定了规划和目标,首先,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在缓控释肥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继续开发新型生物基材料,提高包膜材料的生物降解性能和环保性能;其次,不断开发缓控释肥新产品,叠加增效功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最后,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继续引领全球缓控释肥行业的发展方向,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白由路对此给予高度评价:“金正大不仅解决了‘能用’的问题,更在‘好用’层面树立标杆。”
远瞻:从田间革命到智慧农业的未来图景
访谈中,白由路研究员指出,随着 AI 与物联网技术渗透农业,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正迎来“智能化”升级机遇。他预测,随着材料科学突破,未来可能出现可编程包膜技术,真正实现“作物缺什么补什么,什么时候缺什么时候补”。
万鹏表示,未来金正大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缓控释肥技术的研发和产品升级工作,为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从2004年的校企联姻到2024年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从山东临沂的生产线到欧洲的样板工厂,金正大的20年实践,正是中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当“东方膜法”在全球田野生根,当缓控释肥让“更少肥料产出更多粮食”成为现实,金正大通过实践证明:农业现代化的密码,藏在一代代中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不懈求索里,藏在田间地头的一代代农技推广工作者的脚印里,藏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里。
正如节目结尾所言,金正大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技术突围,更是中国农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注脚。在“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新征程上,缓控释肥技术正成为端稳“中国饭碗”的科技利器,而金正大们的创新,仍在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