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蓉
责编|薛应军
通讯员|杨红
正文共3147个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人民至上,共治共享。
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到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到持续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从坚持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到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人”的利益在实现,“人”的价值被看见,“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今年,“投资于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9月,中国法学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就法学咨询专家工作进行部署。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学会以此为契机,立足中心所在、大局所需,紧扣人民群众所盼与法学会所能,聚焦广大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奋力推进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提质增效。
随着3305个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在八桂大地设立,5000余名“社区网格员”与法学法律专家无缝对接“升级”“法治网格员”,一批“骨头案”“钉子案”依法依规得到实质性化解,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广西各级法学会依托同级综治中心、矛调中心等基层服务站点,凝聚法治力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鲜明导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精密解锁民族边疆地区矛盾纠纷化解密码。
基层服务站点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广西各级法学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用心用情用力地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贡献法治力量。
“一案一专班”“一月一复盘”……
河池市法学会统筹资源力量,定期会商研判,现场协调督办,按照“三到位一处理”要求,建立社区网格的“法治大脑”“眼睛”和“耳朵”,打通堵点难点,推动信访积案有效化解。
当4万元工程尾款“不愿付”“不给付”成为信访案件矛盾纠纷源头时,河池市天峨县法学会主动参与,用“法治智库”精准发力、“全网联动”、“格内办理”——综治网格中的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一站式”办理;法学咨询专家入户走访、面对面交流;排查、上报、处理、反馈、一揽子解决……
“感谢你们解决了我的困难,4万元工程尾款已打到我个人银行账户。”信访人的笑脸温暖了法学咨询专家们的心。
同样的可喜变化,也发生在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日前,拿到瑶医医师证的金秀老瑶医庞福万喜笑颜开。
“用百姓话,解百家忧。”金秀老瑶医终于可以正式“持证上岗”,得益于金秀县法学咨询专家心中有民、行之为民。
“6岁开始学习瑶族医术,14岁就能给人接骨,此后的52年更是救死扶伤,医好的人不计其数,这样的‘老赤脚’,是宝贝,更是财富,我们要好好保护。”来宾市法学会法学咨询专家,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韦柳林说。
遵循着朴素的想法,《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医药发展条例》在各级各部门和法学咨询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出台。
“以师承方式学习瑶医或者有六年以上瑶医医疗实践经历,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两名以上中医医师或者瑶医医师推荐,经广西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组织瑶医药专家和在公立瑶医院从事瑶医药执业十年以上的医师组成考核组进行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瑶医医师资格。”韦柳林说。
如今,金秀传统瑶医正逐步走向法治化、正规化。
数字赋能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智细胞”
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嵌入式多民族聚居社区。
2025年1月5日,一起涉及金额约1172万元借款合同纠纷,由蟠龙社区综治中心的社区“微脑”数字管理平台推送至良庆区法学会蟠龙社区服务站。
从驻站法学法律专家接受委托,到与双方企业代表召开协调会;从组织专家团队听取各方意见、分析问题症结,到运用法律服务移动终端等智能化设备进行“会诊”;从“云端”咨询,到面对面调解;从向企业代表列法条、查文书、摆案例,到出具法律咨询意见……不到一周,双方企业达成一致意见,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这是以数字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一个生动缩影。面对基层治理中的“硬骨头”,广西法学会借助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一个平台,用法治思维和数字技术破题解难。
以广西政法法学融媒体中心为圆心,以建立法学咨询专家人才库、涉东盟法律专家人才库、国内法律资源库、疑难案件典型案例汇编库、东盟国家法律查明库为半径……广西法学会法治智库建设越发接地气。
玉林市“矛调在线”数字化平台,则是另一种数字赋能的矛盾纠纷化解“秘密武器”——入选“2024年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评估暨第二十三届政府网站评估数字政府类优秀创新案例”“2024年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治理创新案例”。
在玉林北流市法学会民乐轻工产业园区法律服务站,这样的一幕每天都在发生:轻点平台,录入、派单、联动、化解……
一系列操作,大数据算法,平台处置,一次生成,成功和解,用时短、程序省,2025年4月,园区内3件矛盾纠纷“数据到、纠纷除”。
“珠事善解”,是北海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中心多元化解信息服务平台网络端口。自2024年1月1日正式入驻北海日报社全媒体平台——北海通讯客户端、北海新闻网、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日报》……多个渠道接受纠纷诉求1116件,1107件矛盾纠纷在政法干警、法学咨询专家“春风化雨”般的助力中得到解决。
上报矛盾纠纷、查看法律法规和文书模板,咨询法律问题方便快捷;“矛盾纠纷”和“智能咨询”两大功能区设置了语音输入功能,群众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得到快速响应和专业指导;“我的事件”栏目可以随时查看事件处理状态和进展,并对处理过程进行评分。
“真的很好!”通过“珠事善解”平台成功解决17年邻里纠纷后,家住北海市海城区海角街道独树根某小区住户叶某和邝某,不约而同竖起了大拇指。
壮瑶群众用手机解决纠纷,边境口岸区块链化解跨境争端,文化广场孩子们用VR跟唱法治山歌……
近期,广西各级法学会,正在掀起开展 DeepSeek等人工智能软件学习与应用的热潮。在广西,数字赋能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堆砌,而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温暖注脚。
法治力量助力破解社会治理“难题”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从服务中心大局协同迈步,到服务法治实践抓深抓实;
从协同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到“百日百案”专项行动;
从法学咨询专家持续发力,到各级各部门政策协同配合;
广西法学会锚定“发挥专业优势、服务法治实践、一切为了群众”任务目标,以开展法学专家咨询工作和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为抓手,汇聚法治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实践起步,理论先行。
“服务中国与东盟国家海洋经济合作规则协同研究”“法学咨询专家服务六堡茶‘桂品出海’法律保障研究”等课题,法学咨询专家深度研究,源头预防,助力广西企业“走出去”和东盟国家企业“走进来”。
——落实落细,向海图强。
翻译东盟国家商贸投资法律并汇编系列丛书,组建“运河法律服务团”,84名法学咨询专家组团深入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沿线,开展法律宣传、调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680多次,提出法律咨询意见300余条,化解征地拆迁中引发的矛盾纠纷162起,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助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精益求精,护航发展。
受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委托组织开展信访疑难案件评查评议,全区法学法律专家依法依规提出法律意见书235份;与自治区信访局持续开展“百日百案”信访积案化解攻坚行动,每年用100天时间化解100件信访积案难案;全区三级法学会领导指导法学咨询专家包案化解疑难案件制度效果明显,实质性化解信访“骨头案”679件,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890件,助力信访工作法治化。
听到心里、写在纸面、落在实处……近年来,广西法学会充分调动33303名法学会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法学法律专家一笔一画地记录百姓冷暖,抽丝剥茧地开出“法治良方”,凝聚智慧化解纠纷,法理兼施解开群众心里“疙瘩”,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温暖而坚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