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张秀兰,你疯了吗?花三十万买那块乱葬岗?”邻居赵婶一把抓住张秀兰的手臂。
“我不信那些怪谈,我只信自己的眼光。”张秀兰抽回手臂,目光坚定。
“你会后悔的!”赵婶摇摇头,转身离开。
张秀兰望向远处那片荒凉的土地,嘴角微微上扬。她不知道,这个决定会在二十年后,让她的人生彻底翻转……
01
1990年的广州,已经透露出变革的气息。
街头自行车少了,摩托车多了。小店铺的卷帘门上贴满花哨的广告,人们的衣着也变得五彩斑斓。但对张秀兰来说,这些变化与她无关。
她的日子依旧艰难。
清晨五点,天还未亮,张秀兰就起了床。她先帮卧床的丈夫李国栋翻身,擦脸,喂点稀粥,然后急匆匆赶往菜市场摆摊。
李国栋三年前从工地摔伤,从此瘫痪在床。工厂给了些赔偿金,但早已花光。
“妈,学校要交书费。”小芳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
张秀兰叹口气,从口袋掏出几张揉皱的钞票。“这是昨天卖菜的钱,你先拿去。”
小芳点点头,默默收下钱,转身离开。
张秀兰看着女儿瘦弱的背影,心里一阵酸楚。小芳才十二岁,已懂事得让人心疼。自从丈夫瘫痪,家里重担全落在她一人肩上,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菜市场里,张秀兰的摊位在最偏僻的角落。她卖的是从郊区拉来的蔬菜,价格比别人低一些。
“秀兰,你家那位还是老样子吧?”卖豆腐的孙大姐问。
张秀兰点点头,不愿多说。每天都有人这样问,她已习惯,但心里仍不好受。
“唉,你这日子……”孙大姐摇摇头,话没说完,意思却很清楚。
张秀兰低头整理蔬菜,假装没听见。
回家的路上,张秀兰走得很慢。脚酸,腰痛,但这些都不算什么。最痛的是心里的那个角落,怎么也揉不开。
家里,李国栋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听见张秀兰进门,他转头看向门口。
“今天卖得怎样?”李国栋问,声音有些沙哑。
“还行,都卖了。”张秀兰放下菜篮,走到水龙头前洗手。她没说实话,今天其实剩了不少菜,低价处理给了收摊的人。
李国栋看着妻子忙碌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痛苦。“对不起……”他低声说。
张秀兰没回头,只说:“吃饭吧。”她不想听这些,每次丈夫道歉,她都忍不住想哭。
晚饭很简单,白米饭配咸菜。小芳低头扒饭,一声不吭。
“小芳,学校怎么样?”张秀兰问。
“还行。”小芳抬头,眼中带着点倔强,“老师说我数学考得不错。”
张秀兰笑了:“那好啊,妈妈希望你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
“妈,我想辍学帮你。”小芳突然说。
张秀兰脸色一沉:“不行!学必须上!”
李国栋从房里喊:“小芳,听你妈的,好好读书。”
小芳不再说话,低头继续吃饭。
这晚,张秀兰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窗外,月光洒进来,在地上勾勒出一个方形。她想着家里的困境,想着小芳的未来,眼泪不知不觉滑落。
02
第二天清早,张秀兰照常去菜市场摆摊。
她刚摆好菜,就听见旁边的几个卖肉大叔在聊天。
“听说了吗?天河有块地要卖,才三十万。”
“哪块地?”
“就是那个传言闹鬼的地方,以前是乱葬岗,后来盖了房子,死了人,没人敢住。”
“那地方我知道,位置不错,若没那些传闻,少说值一百多万。”
张秀兰竖起耳朵,仔细听着。
“有人敢买吗?”
“听说有开发商想买,还在犹豫,怕传言影响卖房。”
张秀兰心里一动。天河正在开发,那边的地肯定会升值。三十万……对她来说是天文数字,但如果能凑齐……
回家的路上,张秀兰满脑子都是那块地。她特意绕路,去看了那块地。
地块不小,周围尚未开发,显得有些荒凉。但张秀兰看得出,位置很好,离规划的主干道不远。
“乱葬岗”传言是真是假,她不在乎。她只知道,这可能是改变她和家人命运的机会。
晚上,她把想法告诉了李国栋。
“你疯了?我们哪来这么多钱?”李国栋一听就急了。
“家里有十万存款,房子卖了值十五万,再找亲戚朋友借点……”张秀兰已算好账。
“卖房子?我们住哪?还有小芳上学……”
“可以租房住,省着点,总能过。”
李国栋盯着张秀兰看了许久:“你是认真的?”
张秀兰点头:“我觉得这是个机会。天河在开发,几年后,地价肯定涨。”
“万一不涨呢?万一传言是真的,没人买呢?”
“那就当赌一把。”张秀兰眼中闪着光,“总比这样一眼望到头的日子强。”
李国栋沉默了。他了解妻子的性格,一旦决定,很难动摇。这些年,因为他的病,家里全靠她撑着,他没理由再反对。
“你决定吧,我支持你。”最后,李国栋说。
第二天,张秀兰开始行动。她先去银行取出所有存款,又托人打听那块地的详情。
她得知,地主是个老人,因传言卖不出去,急需用钱,才降价到三十万。
张秀兰去见了老人。
“小姑娘,你真要买?那地方有传言……”老人看着张秀兰,有些迟疑。
“我不信那些。”张秀兰直言,“您能再便宜点吗?我钱不够。”
老人想了想:“三十万,一分不能少。”
张秀兰心中一喜,面上不露声色:“成交。但我需要一周凑钱。”
老人点头:“好,一言为定。”
接下来的日子,张秀兰像打了鸡血,四处奔走。她先找了几个亲戚,但一提买“乱葬岗”,亲戚们都摇头拒绝。
“秀兰,你这是自找麻烦!那地方闹鬼,买了会倒霉!”大姐说。
“你不如拿钱给国栋治病,或给小芳存学费。”二姐也劝。
张秀兰不为所动,继续寻找愿意借钱的人。
最后,她找到以前工厂的老刘头。老刘头性子直,听了张秀兰的想法,竟答应借她五万。
“我看你是个有主意的,敢想敢干。”老刘头说,“但说好了,三年后还我六万,利息不低。”
张秀兰连连点头:“一定按时还,谢谢刘叔!”
有了这五万,加上卖房子的钱和存款,她终于凑齐三十万。
卖房子是最艰难的决定。那是她和李国栋结婚时买的小屋,虽简陋,却住了十几年,充满回忆。
“真要卖?”在律师事务所签字时,张秀兰仍有些犹豫。
“签吧。”李国栋在一旁说,“既然决定了,就别回头。”
房子卖了十五万,比预期少点,但够用了。
就这样,张秀兰用毕生积蓄和借来的钱,以三十万买下那块“乱葬岗”。
交易完成那天,她拿着厚厚的合同和地契,站在那块地上,心中既兴奋又忐忑。
“希望这个决定是对的。”她低声自语。
03
买地后,张秀兰一家搬进一间小出租屋。房子狭小,李国栋的轮椅转动都费劲。
“对不起,让你们受苦。”张秀兰对丈夫和女儿说。
“没事,妈,这里挺好。”小芳安慰母亲,眼中却藏着失落。
李国栋没说话,只是默默望向窗外。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更艰难。
果然,困难接踵而至。
首先是房租,虽找了最便宜的地方,每月仍是一笔开支。其次是李国栋的医药费,丝毫不能省。最后是小芳的学费和生活费,也是不小的负担。
张秀兰不得不更拼命地工作。除了早上卖菜,她又找了份下午在餐馆洗碗的活。
每天回家,她累得直不起腰,但从不在家人面前抱怨,总是笑着说工作轻松。
邻居们得知她买地的事,纷纷议论。
“听说她买了块乱葬岗,真是脑子坏了。”
“三十万,够她家过几辈子了。现在倒好,连房子都没了。”
这些话传到张秀兰耳中,她只是一笑置之。
一年过去,张秀兰的日子紧巴巴,但她从不后悔。
天河开发比她想的更快。她买的那块地周围,已有新建筑冒出。地价也在悄悄上涨。
“秀兰,听说你那块地现在值六十万了?”孙大姐问。
张秀兰点头:“好像是。有人问我要不要卖。”
“那你卖不卖?赚二十万不少了。”
张秀兰摇头:“不卖,还要等等。”
孙大姐不解:“你真怪,明明能赚钱,非要受苦。”
张秀兰笑而不语。她知道自己在等什么。
两年后,李国栋病情突然恶化。医生说需手术,费用至少三万。
张秀兰慌了。这几年积蓄已花光,她拿不出这么多钱。
“要不……卖地吧。”李国栋躺在病床,虚弱地说。
张秀兰握着丈夫的手,沉默许久。她知道,卖地现在至少值八十万,够手术费,还能改善生活。
但她不想卖。
“我再想办法。”最后,她说。
她找到老刘头,又借了三万,承诺一年后还四万。
手术成功,但李国栋身体仍每况愈下。他开始长时间发呆,有时甚至认不出张秀兰和小芳。
小芳已十五岁,比同龄人成熟许多。见母亲为家里操劳,她主动提出周末帮卖菜。
“妈,你休息一天,我来。”小芳说。
张秀兰看着女儿,心疼又欣慰:“不用,你好好读书就是帮妈妈。”
小芳不听,硬是跟去菜市场。她学着母亲的样子,吆喝、称重、找钱,很快上手。
“小芳真乖,像你妈。”顾客们夸。
张秀兰在一旁看着,眼眶湿润。她暗自发誓,要给女儿一个好未来。
这一年,天河开发进入快车道。张秀兰的地被周围建筑包围,显得格外显眼。
一个开发商找到她,想以一百二十万收购那块地。
“张女士,考虑一下,这价格很公道。”开发商说。
张秀兰再次拒绝:“抱歉,我暂时不卖。”
开发商走后,小芳问:“妈,为什么不卖?一百多万呢。”
张秀兰摸摸女儿的头:“因为妈妈相信,它会值更多。”
小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四年后,李国栋病情继续恶化。医生说他可能撑不了多久。
张秀兰每天守在丈夫身边,轻声给他讲外面的变化。
“国栋,天河现在漂亮极了,高楼林立,马路宽敞。我们那块地周围建了商场,听说还要修地铁。”
李国栋看着她,眼中偶尔闪过一丝光亮,好像在说:你的选择是对的。
1999年初,李国栋走了,走得很平静。
张秀兰没流太多泪,只是默默料理后事。她知道,丈夫这些年受尽折磨,离开或许是解脱。
葬礼简单,来的亲友不多。张秀兰穿着素白的衣服,站在丈夫遗像前,心里说:国栋,你安心走吧,我和小芳会好好的。
小芳站在母亲身旁,悄悄擦泪。她已上高中,是班里的尖子生。
丈夫走后,张秀兰的生活更艰难。除了照顾女儿,还有丈夫留下的债务要还。
但她从不抱怨。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干完一天的活,回家做饭,辅导女儿功课,然后缝补衣物,直到深夜。
地价还在涨。到2000年,张秀兰那块地已值三百多万。
但她仍不卖。
“妈,为什么非要等?”小芳不解。
张秀兰笑笑:“因为妈妈相信,最好的还在后面。”
2003年,SARS疫情席卷全国,房地产市场受冲击,地价一度下跌。
“秀兰,现在卖不了好价,你那块地可能要贬值了。”孙大姐忧心地说。
张秀兰不以为意:“没事,只是暂时的。”
果然,疫情后市场迅速回暖。广州城市发展的加速,更让房地产市场火热。
张秀兰的地靠近天河核心区域,价值暴涨。
2010年,小芳大学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
“妈,你不用这么辛苦了,我能养你。”小芳对母亲说。
张秀兰摇头:“妈妈习惯了,现在轻松多了。”
其实,她已辞去餐馆洗碗的活,只保留卖菜的工作,因为那里有熟悉的人和事。
直到二十年后,政府部门的人找到张秀兰。
“张女士,您的地在我们规划范围内,我们想收购。”
张秀兰问:“收购价多少?”
“需评估后确定。若您同意,我们会尽快安排。”
张秀兰思索片刻,点头:“好,我同意。”
小芳有些惊讶:“妈,你终于要卖了?”
张秀兰笑:“是,时机到了。”
评估需一周。这周,张秀兰几乎没睡,脑中全是那块地的事。她想起十八年前买地的艰难,想起这些年的辛酸,想起丈夫临终的眼神……
一切,仿佛都为了这一刻。
04
一周后,评估报告送到张秀兰手中。她颤抖着打开信封,看到数字时,整个人愣住,如遭雷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