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俄罗斯总统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尤里·特鲁特涅夫在国家杜马远东与北极事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证实,俄罗斯寄予厚望的“贝加尔”轻型飞机项目已陷入停滞,原定的量产计划正式中止。
“我们一直在推进‘贝加尔’小型飞机的开发工作,但目前它已经停了下来。贝加尔飞机,不会来了。”特鲁特涅夫在会议上直言。
“贝加尔”原本计划作为苏联时代安-2(又称“玉米机”)的现代化替代型号,由乌拉尔民航工厂旗下的“贝加尔工程公司”于2019年启动研发。按原定规划,飞机将于2024年实现量产,后因进度延迟推至2025年,现如今彻底停工。据俄《生意人报》披露,项目团队在设计上犯下“严重错误”,导致整架飞机“几乎需要完全重构”。
根据俄罗斯民航发展纲要,至2030年本应交付139架“贝加尔”,每架可承载9名乘客或两吨货物,服务偏远地区的短途运输。然而现实再次暴露俄罗斯小型航空工业的短板,目前唯一的应急方案,是为老旧的安-2更换发动机并延寿使用。
贝加尔项目以西伯利亚著名的贝加尔湖命名,这一湖泊不仅自然风光壮美,更有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象征意义。贝加尔湖在清朝前期曾为中国边境内湖,后因中俄《尼布楚条约》划界而归属俄国,成为外兴安岭以北的象征性地标。有学者甚至指出,《汉书》记载苏武牧羊十九年之地“北海”可能就是贝加尔湖一带,尽管历史考证仍有争议,但这片冷冽的湖区,的确见证了中俄之间多个世纪的政治与地缘变化。
贝加尔飞机的失败,不仅是俄罗斯国产航空计划的一次重大挫折,也折射出在制裁与技术封锁环境下,俄工业体系面临的深层挑战。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计划年产108架民用“超级喷气100”型客机,至今仅交付7架,足见其在关键制造领域举步维艰。
而对那些仍居住在贝加尔湖畔的俄罗斯民众而言,这一原本承载振兴边疆交通梦想的“贝加尔”,或许终究只能停留在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