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戏剧学院2025年博士复试名单冲上热搜,黄晓明金世佳的名字赫然在列。

加上2024年已被录取的林更新,以及早前赴美深造的张静初,娱乐圈的“学霸军团”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张。

曾经被调侃“文化水平低”的明星们,如今却闷声考博,这背后究竟是行业升级的必然,还是中年危机下的自救?



这事儿还得从最近上戏公布的复试名单说起。

48岁的黄晓明报考“艺术管理/戏剧策划”专业,业务一科目考了89分;39岁的金世佳以94.34分的高分入围“表导演创作”方向。

更早之前,林更新已成了他们的“上戏学长”,张静初甚至在美国电影学院直播写作业。

网友翻出他们的履历发现,这群人早就不是“娱乐圈小白”。

黄晓明北电毕业28年,金世佳、林更新从母校上戏本科毕业也近20年。

按常理,功成名就的明星犯不着回头啃书本。

但现实是,他们不仅考了,还专挑和实践挂钩的专业——比如导演、艺术管理,摆明了不只是为了“镀金”。



明星为何中年“啃书”?三大现实考量:

1. 打破“戏路困局”,转型幕后

演员这碗青春饭,越老越难端。

黄晓明近年作品减少,金世佳从《爱情公寓》的喜剧标签转型实力派,林更新更是自嘲“没戏拍才上学”。

而博士学位能帮他们打开新赛道:当导演(如陈建斌)、做制片(如徐静蕾),或像胡歌那样参与行业人才培养。

学术头衔+行业资源,简直是转型的“黄金门票”。

2. 给观众一个“重新认识的机会”

黄晓明曾因“油腻演技”被群嘲,金世佳也一度困在“陆展博”的标签里。

考博消息一出,评论区画风突变:“原来晓明哥深夜背艺术理论”“金世佳在排练厅熬通宵”。

学历成了最硬的“洗白剂”,直接把“实力派”标签焊死在身上。

3.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力

广电总局近年狠抓“去浮华”,观众也对流量明星越发反感。

投资方选角时,“博士演员”比“流量鲜肉”更受正剧青睐。

比如张静初留学后接拍的纪录片,豆瓣评分直冲8.5;林更新读博期间参与的舞台剧,门票秒罄。



当然,质疑声也没停过。

“明星考博公平吗?”成了最大焦点。

有网友担心:名校博士名额本就金贵,明星是否挤占了普通学生的机会?

对此,上戏招生办多次强调:“公众人物和普通考生一视同仁”。

从考核流程看,黄晓明、金世佳参加的“申请-考核制”更看重行业奖项和实践成果,比如金世佳手握话剧《狂飙》主演经历,恰好符合“省部级奖项”的报考门槛。

另一个争议是“他们有时间搞学术吗”。

毕竟明星档期密集,翟天临“不知知网”的前车之鉴还摆着。

但这次情况不同——黄晓明报考的“艺术管理”属于专业型博士,课程多在夜间或周末;张静初干脆停掉工作,直播里素颜熬夜写论文的模样,让网友直呼“比我还拼”。



对行业来说,这是一场良性变革。

当杨幂旗下艺人开始考研、00后小花晒读书笔记,“流量+学历”可能成为新标配。

这倒逼艺人提升文化素养,也让剧组更敢拍《觉醒年代》这类需要历史功底的正剧。

对观众而言,审美标准正在升级。

周迅、王宝强证明了好演技未必需要高学历,但当40+的明星还在啃《戏剧理论》,观众自然会用“专业滤镜”重新审视他们。

而对明星自己,读书成了最好的“风险对冲”。

娱乐圈更新换代快,今天顶流明天查无此人。

但博士学位带来的高校资源、行业话语权,足以让他们从“被选择”变成“选择别人”。

就像张静初说的:“学习是为了变成更好的种子,等哪天机会来了,我能接得住”。



明星考博,本质上和普通人职场充电没区别。

有人为转型,有人谋长远,也有人纯粹想打破舒适区。

比起争论“该不该卷”,我们更该看到:48岁的黄晓明们尚且敢从零开始,年轻人又有什么理由躺平?

当然,学历从来不是万能的。

周润发没读过博士,照样成了华语影坛标杆。

但当行业走向专业化的今天,多读书总归多条路。

毕竟,谁能拒绝一个既会演戏、又能写论文的偶像呢?

你们说是不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