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卡片关注微纪先生

5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率领亚马逊、英伟达、波音、特斯拉等企业CEO组成的“经济使团”出访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


此次行程正值巴拿马危机余波未平之际,巴拿马在2025年2月退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于5月宣布铁路计划排除中国参与,转而采用美英技术与资金。

这一事件标志着美国在拉美地区对华施压取得阶段性成果,而特朗普的中东之行则被视为将类似策略复制至中东的关键动作,试图通过经济捆绑与技术封锁双重手段,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扩张。

特朗普此行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签署大规模经济协议,将中东纳入美国主导的产业链体系。

根据白宫披露,美国与沙特签署了价值142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涵盖F-35隐形战机、防空系统等关键装备,并承诺未来四年对美投资6000亿美元。

卡塔尔计划将对美投资从300亿美元增至450亿美元,阿联酋在美国的投资总额已达1万亿美元。

这些数字虽具震撼力,但实际执行存在多重障碍。

沙特目前在美直接投资仅96亿美元,其承诺的6000亿美元更多是长期意向。

卡塔尔赠送的价值4亿美元波音747-8型客机虽被包装为“临时空军一号”,但最终将转交给特朗普图书馆基金会,凸显公私利益交织的本质。

在技术领域,美国试图通过半导体出口重塑中东技术生态。

英伟达向沙特人工智能公司Humain出售1.8万枚先进AI芯片,AMD计划供应芯片。

美国还与阿联酋谈判出口100多万块英伟达芯片,部分用于阿布扎比的G42公司。

这一举措直接针对中国在中东的科技布局。

中国此前已与沙特达成核能合作协议,并向阿联酋出口彩虹无人机、红旗-17AE防空系统等装备。

美国通过技术输出强化对中东盟友的战略捆绑,同时削弱中国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竞争力。

特朗普此次访问刻意绕过以色列,引发国际社会对美以关系微妙变化的猜测。

与第一任期推动《亚伯拉罕协议》不同,特朗普此次行程凸显“去以色列中心化”的战略调整。

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引发海湾国家舆情反弹,沙特、阿联酋等国对以色列的战略耐心下降。

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在伊朗政策、巴以问题上的分歧加剧,美国试图通过疏远以色列换取海湾国家的经济合作。

美国希望构建以沙特、阿联酋为核心的“亲美伙伴圈”,压缩以色列在中东事务中的话语权。

然而,美国的战略调整并非完全放弃以色列。

特朗普政府仍通过军售和情报合作维持对以关系,但将更多资源投向海湾国家。

例如,沙特在军购协议中明确要求美国提供F-35隐形战机,试图打破以色列在中东的五代机垄断。

这种“平衡术”既体现了美国对中东战略支点的重新校准,也反映出特朗普政府在地区安全与经济利益之间的权衡。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未通知以色列的情况下与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并推动与伊朗的核谈判,进一步削弱了以色列在地区事务中的主导权。

特朗普家族与中东国家的商业合作贯穿此次访问始终,形成“公权私用”的独特景观。

特朗普集团与沙特达兰卡地产公司合作开发迪拜和吉达的特朗普大厦,在卡塔尔建设高尔夫度假村,并计划在利雅得和阿布扎比推进新项目。

特朗普次子埃里克与阿联酋王室背景的MGX基金合作,推出加密货币USD1并投资币安交易所,预计每年可获利数千万美元。

此外,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的主权基金向特朗普女婿库什纳管理的私募股权基金注入超过35亿美元,其中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贡献20亿美元。

更引人注目的是,卡塔尔向美国赠送一架价值4亿美元的波音747-8型客机,作为临时“空军一号”供特朗普使用,任期结束后该机将转交给特朗普图书馆基金会。

这种“外交献金”与商业利益的交织,被批评为“史无前例的利益冲突”,模糊了私人企业与公共政策的界限。

尽管白宫辩称“完全遵守法律”,但这种将国家利益与家族利益捆绑的做法,已引发民主党和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

巴拿马危机后,美国对中国在拉美和中东的“双线扩张”警惕性显著提升。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技术封锁和经济竞争削弱中国影响力。

例如,撤销拜登时期的AI芯片出口限制,向中东国家大规模出售先进半导体,试图构建对华技术“堡垒”。

然而,中东国家在中美之间更倾向于“战略对冲”。

沙特在签署美沙军售协议的同时,继续采购中国的彩虹无人机、红旗-17AE防空系统等装备,并推动与中国的核能合作。

阿联酋在扩大对美投资的同时,仍与中国共建太阳能电站、智慧城市等项目。

这种“双线外交”反映出中东国家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而是希望最大化自身利益。

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源于长期的经济合作与战略互信。

中国是中东最大原油进口国,2023年从中东进口原油占其总进口量的31.2%。

中国与沙特、阿联酋等国在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如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吸引投资超30亿美元,带动就业7万余人。

此外,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布局港口、铁路等关键项目,形成与美国不同的合作模式。

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国正通过联合研发、第三方市场合作等方式突破限制,例如与埃及举行“文明之鹰-2025”联合空军演习,提升在中东的军事存在。

但是特朗普的中东战略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美国与中东的经济合作存在结构性矛盾:海湾国家虽承诺大规模投资,但更关注技术转让和产业本地化,而美国企业对核心技术输出持谨慎态度。

其次,地缘政治风险可能抵消经济合作成果:伊朗对美国的军事合作强烈反对,巴以冲突持续发酵,叙利亚局势动荡,均可能使特朗普的“经济优先”议程蒙上阴影。

最后,美国国内政治制约其外交灵活性:民主党对特朗普家族利益冲突的批评、国会对军售协议的审查,均可能延缓合作进程。

从长期看,中美在中东的竞争将更多聚焦于技术标准、产业生态和软实力。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提供的基建投资、能源合作和发展模式,与美国的安全捆绑、技术垄断形成鲜明对比。

中东国家在“向东看”与“向西靠”之间的动态平衡,将决定中美竞争的最终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巴拿马危机中通过施压迫使巴拿马转向的模式,在中东可能难以复制——中东国家的战略自主性更强,且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特朗普的中东之行是巴拿马危机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延续,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经济合作与技术输出巩固美国影响力,并对中国形成战略牵制。

然而,这场精心策划的“经济外交秀”既暴露了美国在中东战略的调整与矛盾,也揭示了中美竞争的复杂性。

对于中国而言,需在巩固既有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应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和地缘博弈,同时尊重中东国家的自主选择,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深化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中东的未来,或许不在于中美“非此即彼”的争夺,而在于构建多元、平衡的合作新范式。

巴拿马危机的教训警示:单纯依靠施压和对抗难以实现长期战略目标,唯有通过平等合作与共同发展,才能赢得地区国家的信任与支持。

对话作者请添加微信:Vjilujun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