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5月9日,印度突然宣布一则“爆炸性消息”,那就是在旁遮普省巴廷达地区,印度军方发现了一枚“近乎完整”的中国霹雳-15E中远程空空导弹残骸。
据称,这枚导弹是巴基斯坦空军在空战中发射后未爆炸的哑弹,印方将其视为“重大战利品”,并高调宣称将破解其技术秘密。
那么,它真的能让印度如愿吗?我国霹雳15核心技术面临泄露的风险有多大?
印度捡到宝了?
要知道,霹雳-15E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中远程空空导弹,专为超视距空战设计,其核心技术包括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导引头和双向数据链系统。
而且双脉冲发动机允许导弹在飞行中二次点火,极易显著提升末端追击能力,加上AESA雷达则赋予其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和高精度锁定目标的能力。
在2025年的印巴空战中,霹雳-15E就展现了压倒性优势,巴基斯坦空军使用歼-10CE和枭龙Block3战机,在160-200公里外发射导弹,击落印度多架“阵风”和苏-30MKI战机。
这一战例不仅验证了霹雳-15E的超远射程,更突显其与预警机、数据链协同的体系化作战能力。
可现在,一枚未爆的“霹雳-15E”导弹残骸落入印度手中,这被印度媒体视为重要的“研究材料”,因此他们纷纷发表“扳回一局”的言论,并借此嘲讽巴基斯坦的军事实力,甚至暗示中国武器的质量存在问题。
不过尽管印度宣称缴获的残骸“近乎完整”,但技术专家指出,霹雳-15E的核心技术集中于导引头和控制系统,而这些部件在实战中通常因自毁机制或爆炸损毁难以留存。
例如,AESA导引头依赖氮化镓芯片和精密电路,爆炸后仅存碎片,而双脉冲发动机的推进剂配方和点火装置,也无法通过残骸逆向推导。
再加上霹雳-15E作为外贸型号,已进行“技术脱敏”处理,中国军工采取“研发一代、自用一代、外贸一代”策略,自用版霹雳-15的射程可达200公里以上,远超出口版的145公里。
更先进的霹雳-17(射程400公里)和霹雳-21(射程500公里)已进入现役,进一步拉开技术代差。
即使印度获得部分残骸,但军工体系也难以复现霹雳-15E的技术优势,而且现代导弹是材料科学、电子工程、控制算法等领域的集成产物,涉及复杂工业链。
例如,霹雳-15E的AESA导引头由亚光科技提供氮化镓芯片,其生产工艺需高度自动化的精密制造能力,而印度在此领域仍依赖进口。
虽然美国《战区》网站分析称,印度若将残骸移交美国,实际价值有限,而且美国自身在AIM-260导弹研发中已面临技术瓶颈,但中国通过珠海航展公开的霹雳-15E信息,甚至比残骸更详细。
而且霹雳-15E的实战表现,不仅改变了印巴力量平衡,更是冲击了国际军贸格局,埃及因“阵风”战机在空战中的失利,暂停与法国的采购谈判,转而考虑中国歼-10CE,沙特、马来西亚等国也对中国导弹体系表现出兴趣。
这种“低成本平台+高价值武器”模式,正推动中国从“区域供应商”向“全球规则制定者”转型。
对印度而言,短期内难以填补技术鸿沟,他们现役的“流星”导弹射程不足150公里,而国产“阿斯特拉”Mk-III导弹尚在试验阶段,尽管印度军方呼吁加速研发或引进俄罗斯R-37导弹,但远水难解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