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的傍晚,北京市通州区,结束了一周课程的孩子们陆陆续续走进球馆,开始了他们课业之外的另一项学习。这里是前国家队队员刘燚创办的蓬大乒乓球俱乐部第二家分店,已经有300多个孩子报名在这里学球。搞基层培训两年半了,刘燚一直有个理想,就是能培养出几个好苗子,能在大赛中出成绩的那种。
刘燚退役后当了教练,不是一支球队的教练,而是很多球队的教练。“我去年拿了四个冠军!”见到记者后,刘燚开心地盘点着2024年的成就——带山东魏桥夺乒超冠军,带国青夺东亚希望杯冠军,带北师大二附中的队员们在北京市和全国比赛中拿了两个冠军。
从带顶级球员到乒乓小白,从职业舞台到业余赛场,“四火哥”刘燚在四重身份的切换中,对“梯队建设”这四个字感触颇深。
职业赛场:在乒超感受顶级刺激,在国青体验为国而战
《乒乓世界》:2024年印象最深的场景是什么?
刘燚:那肯定是作为山东魏桥的教练,和大家一起在乒超联赛夺冠了。2013年,我是作为球队一号,带着这支队伍从甲A冲上乒超的,当年的比赛16胜0负我还记得很清楚。后来魏桥在乒超也拿过冠军,但阴错阳差我都没在队里,可以说,等这个冠军我等了超过十年。这次我们组队的时候目标就是冠军,整个团队都拧成一股绳了,就是要夺冠。
《乒乓世界》:这一次作为教练夺冠,和当队员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刘燚:感觉比自己打球赢了还要激动。一方面是球队水平在伯仲之间,比赛很激烈;另一方面现在球场气氛也比当年热烈很多,那种氛围都刺激着人肾上腺素飙升。
▲作为教练和队伍一起拿下乒超冠军,是刘燚(右二)2024年最激动的时刻。
《乒乓世界》:再聊聊你去年的第二个冠军东亚希望杯吧,虽然带的不像乒超那样是顶级球员,但带国青小将们打比赛是为国出战,感受一定又不一样。
刘燚:你看我今天还穿着这件带国旗的衣服,上一次穿带国旗的衣服参加比赛也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还是公开赛时代。原来自己当队员就是尽我最大努力把比赛完成好,当了教练才发现,要操心的事太多了。赛场上,只要坐场外就要全神贯注,就要去烧脑;赛场外,出去比赛的衣食住行等等杂事,包括和家长的沟通,都要照顾到。要不为什么好多教练头发都白了呢。
《乒乓世界》:这次东亚希望杯,中国队包揽了四项冠军,作为教练你在赛前是如何激励这些小队员的呢?
刘燚:我这次带的是2012年龄段的孩子们,他们也是第一次穿着国服出去打比赛,又紧张又激动。我对他们说,马龙、刘诗雯都是打过东亚希望杯的,你们现在也是为国而战,这个真的会激励到他们。有个小队员遇到日本的削球手,领先两局被追平,决胜局又是1:7落后,最后硬是咬了回来。那是全天拖到最晚的一场比赛,下场后他就跟他妈妈说:“我这次终于体会到为国而战是什么心理状态了,就是不能输!”
《乒乓世界》:除了情绪上的调动,感觉这批小队员能力如何?
刘燚:这次也是第一次和日韩的同龄孩子正面交锋,因为互相都不认识,也没有资料,只能在训练的时候看看人家什么打法,猜猜团体的时候谁打一号谁打二号。其实看过训练之后,我们心里就是有数的,我们的队员实力确实领先不少,甚至可以说是呈碾压之势。
《乒乓世界》:作为国青教练,也有基层培训的一些经验,你感觉中国乒乓球近年来在梯队建设上的新举措效果如何?
刘燚:我们现在在全国范围内为国青国少海选队员,真的是没有门槛的,只要球打得好,都有平等的机会进集训队。能够进入到这个大集体中,大家水平都比较高,可以互相学习和竞争。特别是我们的高水平教练可以把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教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学球的路上少走弯路。当然,队伍里的选拔和淘汰一直是动态进行的,有些孩子可能一两次比赛失手被淘汰了,但是真的不要放弃,淘汰是正常的事情,只要坚持练习,后面还会有机会。
业余领域:深耕基层培训,静待乒乓花开
《乒乓世界》:除了职业赛场,你也接触了校园乒乓球,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刘燚:我现在带北师大二附中的校队,去年拿了一个全国高中生比赛的男双冠军,还有北京和谐杯的男团高中组冠军。这些学生乒乓球水平参差不齐,因为他们大多是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考上的高中,也有些小时候练过球,但肯定没有专业队的水平高。而且我发现有很多孩子虽然小时候在俱乐部或是在体校练过,但底子没打好,动作会有一些问题,所以比赛前我还要给他们调动作、改打法,练的更多的是基本功。
《乒乓世界》:所以最基层的体校和俱乐部还是很重要的。你做俱乐部也有两年多了,从带顶级的乒超冠军俱乐部,到这种教业余小孩子的俱乐部,心理会有一些落差吗?
刘燚:落差肯定是有的,但也有不一样的成就感。带乒超球队,像王楚钦这样级别的球员,我只是观察比赛中一两个点的细节,或是心态上的变化,进行一下点拨。国青的孩子技术还是有的,但是战术套路的意识相对弱一些,我的任务是帮他们打好专业的技战术底子。最基层的我认为反而是最难带的,孩子们很小,会闹,会不听话,给他们讲球也会听不懂,要用他们能听懂的话,还要不停地说才行。但这些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强,你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也是一种不一样的成就感。
▲现在刘燚最多的时间都花在俱乐部里陪刚启蒙的孩子。谈起他的三位得意弟子(从左到右:崔博淞、王守谦、刘燚、 杜栩昂),他如数家珍。不到 6 岁的崔博淞是俱乐部最小的学员之一,乒乓球带来的快乐已经让他对这项运动爱不释手。刚刚学球一年半的杜栩昂已经立志要像孙颖莎一样成为世界冠军。在刘燚建议下,改打削球的王守谦对乒乓球理解深刻,他觉得打球是让自己思想和视野开阔的另一条通道。其实无论学球时间长短,乒乓球都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乒乓世界》:那么你想把孩子们塑造成什么样呢?换句话说,你办俱乐部的初衷是什么?
刘燚:我的理想是能带出几个好苗子,能在北京市的比赛里出成绩的,可以成为乒乓球梯队建设里的一环。不过现实好像离理想还差得有点远,现在的家长几乎都是让孩子来锻炼锻炼身体、培养培养兴趣,每周来一两次,每次就一个小时,打完乒乓球可能接着就去上钢琴课、游泳课、跆拳道课……哪怕非常有天赋的孩子,真正想走职业道路的也太少了,或者说他们不敢走这条路。当然,我也是一个父亲,家长们的心情我也是能理解的。
《乒乓世界》:这样的话,未来你的目标会变吗?
刘燚:还是想秉持着初衷去做吧,会慢慢引导和激励孩子们,告诉他们只有多练才有可能取得成绩。前几天我们刚办了一个“蓬大杯”乒乓球赛,有120个孩子参加了比赛,这个数字已经不少了。有比赛孩子们也会对打球提高兴趣,慢慢的学球的氛围也就有了,也许孩子们和家长们的想法会有所转变吧。慢慢来,这个不是件着急的事。
▲把国家队的优良传统带到基层培训中,是刘燚致力于实现的目标,比如写训练日记,虽然不是强制作业,但总有踏实好学的小队员在认真完成。
本文选自《乒乓世界》2025年第5期
进入视频号
解锁乒乓世界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