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俄乌冲突迎来戏剧性转折——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信守承诺,未在3天内袭击俄罗斯领土”,并公开邀请普京15日在土耳其会面。
这场被西方媒体称作“最不可能的和谈”为何突然加速?乌克兰为何主动向中国“交卷”,甚至将中方提议列为谈判前提?
停火背后的“中国作业”
时针拨回5月10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茨等欧洲领导人齐聚基辅,宣布推动“30天全面停火”,但仅隔24小时,俄罗斯总统普京突然提议“15日在土耳其无条件重启谈判”。
正当国际社会猜测美俄角力走向时,泽连斯基却将目光投向东方——他在12日视频讲话中明确表示:“乌克兰已连续3天未攻击俄境内目标,这是我们履行国际承诺的证明。”
这番表态暗藏玄机,回溯5月8日中国外交部声明:“各方应率先停止针对民用设施的军事行动,为和谈创造基本信任。”
彼时乌克兰军队正以每周3次的频率打击俄炼油厂,导致国际油价暴涨17%。而泽连斯基口中的“承诺”,恰恰与中方呼吁的“停火止战”高度重合。
“中国方案”的乌克兰答卷
这场“停火作业”的背后,是乌克兰对华态度的180度转变,2024年底,泽连斯基还在指责中国“偏袒俄罗斯”,但到2025年2月,他已多次公开请求中国参与战后重建,甚至派外长向中方递交“和平缔造者”的亲笔信。
这种转变的根源,在于西方援助的“口惠而实不至”——美国承诺的4860亿美元重建基金到账不足3%,欧盟50亿贷款连电网修复都不够。
而中国的“中立斡旋”正成为破局关键,3月16日,中乌秘密达成“粮食换变压器”协议:乌克兰通过黑海通道向中国出口玉米,换取价值2.3亿美元的电力设备,用于修复被俄军摧毁的70%电网。这种“非武器化合作”既避开西方制裁红线,又让基辅看到“不选边站”的实际收益。
伊斯坦布尔的“中国影子”
5月12日,泽连斯基宣布赴土耳其前夜,乌克兰外长瑟比紧急约见中国驻乌大使马升琨,据《参考消息》披露,乌方在此次会谈中明确三点:
- 承诺暂停攻击俄能源设施,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
- 请求中国监督黑海粮食通道安全;
- 支持将“中欧班列乌克兰支线”纳入“一带一路”框架。
这些动作与中方立场文件中的“确保产业链稳定”“保障粮食外运”等条款完全对应。更微妙的是,泽连斯基特意选择5月15日——中美关税战宣布停火次日——作为会谈日期,被《金融时报》解读为“向北京递出地缘投名状”。
普京的“台阶”与泽连斯基的“算盘”
尽管俄方坚称“谈判无需前提”,但克里姆林宫内部消息显示,普京已默许两个让步:
- 暂停对敖德萨港的导弹封锁,保障中国货轮通行;
- 接受中方提出的“阶段性停火”概念,不再坚持“去军事化”作为谈判条件。
这种转变背后,是俄罗斯对华依赖的加深——2025年一季度,中俄贸易额突破2800亿美元,俄方60%芯片、45%机床依赖中国供应。
而泽连斯基则趁机打出“中国牌”:他在14日记者会上强调,“任何和平协议都必须包含中方参与的国际监督机制”,试图将中国从“调解人”升级为“担保人”。
为什么说这是中国的“外交胜利”?
回看这场博弈,乌克兰的“突击交卷”绝非偶然,从2月呼吁“中国主持公道”,到5月落实“停火承诺”,泽连斯基每一步都在回应中方立场文件的核心诉求。
这种“以行动换支持”的策略,既折射出乌克兰对西方信任的崩塌,也印证了中国“劝和促谈”的不可替代性。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当两大阵营还在争论输赢时,中国已用务实方案为和平铺路。”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