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近日,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阿维塔正式起诉自媒体博主“苏黎世贝勒爷”,索赔1000万元人民币。

事实上,阿维塔此前仅向博主要求“删稿+道歉”,并未进行索赔。然而,阿维塔发现,自媒体“苏黎世贝勒爷”在其发布的所谓道歉视频中,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对公司品牌形象造成进一步侵害,才进行了高价索赔。



同时,1000万的索赔并非“师出无名”,因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外网转发了该博主的“造谣视频”,对阿维塔和中国汽车工业的声誉造成了恶劣影响。

因此,不少人力挺阿维塔直播打假,而且都表示阿维塔已经够“仁慈”了,才索赔1000万,实际上其造成的破坏就算赔10亿都不够

索赔1000万?低了!

事件的起点是博主“苏黎世贝勒爷”在5月2日发布视频称阿维塔12的风阻系数实测值0.28Cd,与官方宣传的0.21Cd存在显著差距,并称其“接近20年前燃油车水平”

这一言论迅速被马斯克转发,其社交平台X(原推特)的2400万粉丝基数与全球影响力,使得原本局限于国内的技术争议迅速升级为国际舆论事件。

马斯克的转发不仅让阿维塔陷入“技术造假”的质疑漩涡,更间接将矛头指向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整体可信度。阿维塔作为长安、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的高端品牌,本被视为中国电动车技术实力的代表,而此次事件却让国际舆论场对中国车企的“参数虚标”产生广泛联想。



这种全球范围内的声誉损害,已远超1000万元的经济赔偿所能覆盖,甚至可能对中国新能源出口战略造成长期阻碍。

马斯克在此次事件中的角色,再次凸显其作为“舆论推手”的作用。尽管他未直接评论阿维塔,但转发行为本身已具备极强的暗示性,进一步放大了谣言的传播范围。

这并非马斯克首次因社交媒体言论引发争议。早在2019年,他因发布特斯拉私有化的误导性推文被美国证交会(SEC)起诉,最终支付4000万美元罚款并辞去董事会主席职务;2025年,他又因未披露推特(现X平台)持股信息再次被SEC指控证券欺诈。这些案例揭示了他对“言论边界”的漠视,以及利用社交平台操控舆论的惯性。

此次事件中,马斯克的转发虽未违反法律,但其作为全球科技领袖的身份,无形中为谣言赋予了“权威背书”。这种利用个人影响力放大争议的行为,本质上是对中国企业声誉的“降维打击”——即便最终法律证明阿维塔清白,国际舆论对中国新能源技术的信任裂痕也难以完全弥合。

一朝抹黑,影响深远

事实上,自媒体博主碰瓷汽车品牌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但影响这么恶劣的还是第一次。

先是“五菱汽车道歉事件”,浙江民生资讯广播主持人王飞质疑五菱Nano充电功率与宣传不符,五菱发律师函称其“误导”“诽谤侮辱”,要求多平台道歉15天。

2024年8月,博主高若翔就“小米SU7与极氪007对撞测试视频”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致歉,风波稍缓。但2025年1月,小米法务部称,涉嫌恶意抹黑小米汽车声誉的某平台博主及其同伙多人已被缉拿归案。这背后是正常竞争还是有人使坏,公众期待真相。

还好,阿维塔在澄清谣言的方面动作堪称教科书级的“辟谣”



针对相关事件及舆论风波,阿维塔官方回应称博主视频内容“完全失实”,宣布将邀第三方机构公开测试风阻系数,还向马斯克发出“现场见证”邀请。随后“苏黎世贝勒爷”发道歉视频,这场风阻“罗生门”就此收场。



而风阻系数争议看似是单一技术参数的争论,实则触及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痛点:在技术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国际话语权仍由欧美主导的背景下,任何局部争议都可能被放大为对“中国制造”的系统性质疑。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中国新能源车正处全球市场拓展的关键期,而此类事件可能被海外媒体与竞争对手塑造为“中国技术不可靠”的典型案例。



例如,德国《明镜周刊》曾借机评论称“中国电动车的数据游戏正在透支全球信任”。这种声誉损害不仅冲击阿维塔,更可能波及比亚迪、蔚来等品牌,甚至影响中国在碳中和议题中的国际形象。

对此,有人这样评价现在的汽车传媒环境:一边是那些在汽车领域本应有着足够权威性的人物,他们却如同被按下了静音键;另一边,则是无良自媒体们在大行其道。更可悲的是,消费者们大多对汽车并不足够了解,却被各种自媒体疯狂带节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