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启动的生死赛跑、接二连三的突发状况,还有不被理解的质疑……这是我院知识城院区急诊医学科护理负责人、2025“广州好护士”向景毅的工作日常。

“若能以专业守护生命之光,便不负这身白衣。”他是急流中的“护理骑兵”,更是新时代护理工作者的缩影。



与急诊的第一次相遇

便成为“脑残粉”

2014年,向景毅来到我院急诊科实习。第一天,带教老师李群护士长向他介绍和熟悉病区环境,看着在各病床之间穿梭的李老师就像“魔法师”一样,掌握各项急救技能,操作驾轻就熟。这一天,他便深深地对急诊科着了迷,“原来做一个急诊护士这么厉害,特别崇拜她,希望有一天像她一样。”

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不仅没有浇灭热情,反而激发出向景毅更多战斗力。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暴发。大年初三,正在待命负压转运救护车的他接到驰援武汉的紧急通知,他毫不犹豫告别家人,次日即随队出征。在武汉重症病区,他身着厚重防护装备,克服视线模糊、行动受限等困难,与死神赛跑。一次夜班中,监护室7床老年患者病情突变,全身水肿致静脉穿刺极度困难,他冒着暴露风险,俯身贴近患者头部10厘米处,凭借多年急诊经验,在颈部找到一条若隐若现的静脉,一次成功建立“生命通道”,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急诊工作需分秒必争,更需明察秋毫。一次救治一名“肾绞痛”患者时,他发现患者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立即测量四肢血压比对,提示上下肢压差异常,高度怀疑主动脉夹层破裂。他迅速报告医生并护送患者完成CTA检查,确诊后医生紧急联系手术,成功避免患者猝死风险。此次精准判断不仅挽救生命,更展现了他见微知著的专业素养。

在这条热爱的道路上,向景毅几乎从未有过迷茫和徘徊,他不断锻造和锤炼自己,成为更加强大的“生命卫士”,走向更大舞台。

“吹毛求疵”

做生命守护的可靠尖兵

在忙碌的急诊科,与患者快速建立信任并非易事。向景毅始终站在患者角度,从点滴小事入手,用真诚打开信任之门。他主动起身接待患者,提供轮椅、车床,帮助患者找到合适体位缓解疼痛;主动推进医疗进度,加快检查、采血、取药等流程。面对癌症晚期患者,急诊治疗已无法提供更多帮助,向景毅以患者舒适为主要照护标准,着重安慰家属情绪。他与家属促膝对坐,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不时穿插几句宽慰的话,纾解他们的悲伤。

“医学本就是终身学习的过程,在急诊科工作必须练就过硬的护理技能,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特别是在院前急救的特殊场合,没有了同事的协助,也缺少了仪器的辅助,更需要精进护理技能。”



从普通护士到专科护士,他始终相信“急救无小事”。为了提高快速决策能力,他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综合判断力,主动钻研各类病症特点,在实践中培养出快速识别、判断疾病的能力。从急诊新人到急救能手,他坚持“终身学习”的信念,以赛促学、以赛促进,积极参加院内外比赛,将每次技能比赛当作提升机会:赛前反复打磨细节,规范、细化、精进护理技能;赛中虚心学习同行优秀经验;赛后认真整理专家指导意见,总结、反思操作中的不足,逐渐优化护理技能。正是这种持续精进的态度,让他淬炼出过硬的急救技能,成长为化解病情的“多面手”。

发现日常护理痛点

用专利发明反哺临床

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向景毅发现意识不清患者常因无意识动作导致输液器频繁脱落,这不仅增加医疗成本,还造成药液浪费。针对这一“痛点”,向景毅发挥创新思维,设计出的防脱落输液器,从千余项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二届广东省护理用具创新大赛优胜奖”。这并非他唯一的创新成果——防反流Y型留置针接头、术后防压疮垫、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换药分体式输液器等发明,均源于他对临床细微需求的敏锐洞察。



秉持创新驱动护理质量提升的理念,向景毅带领团队在临床实践中深耕。三年来,参与申报专利共14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面对护理工作的重复性与复杂性,他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创新触觉,“每当目睹患者因自己的一次微小创新举措而身心受益,那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为我持续努力工作注入动力。”

如今,这位护理创新先锋正将积淀多年的实践经验注入新院区急诊科护理建设。他带领团队梳理急诊科的就诊流程,优化患者分流机制,确保危急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快速、精准的救治;同时,完善急救设备的布局与管理,提升团队的应急处置能力,在医疗服务新阵地书写着护理人的专业价值。

责任编辑:刘山青

初审:戴希安

审核:乐虞莹、简文杨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稿件来源:中山六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