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三人谈:网络 “开盒”之殇——普遍化行为背后的法益侵害与刑法规制

2025年4月24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学生会外联部与京都律师事务所联合主办的“京都三人谈”学术论坛在该校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网络开盒事件普遍化行为背后的法益侵害与刑法规制”为主题,邀请司法实务界与学术界专家共聚一堂,围绕网络开盒行为的法律边界、司法实践及社会治理展开深度研讨。

一、嘉宾齐聚,共话网络安全治理

刑事司法学院学生会外联部负责人在开场致辞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开盒行为引发的个人信息泄露与网络暴力问题日益凸显,亟需从法律层面厘清边界、强化规制。活动邀请到三位重磅嘉宾: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齐晓伶律师、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二级检察官孙莹莹、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所教授郭旨龙,分别从律师实务、检察实践及学术研究角度分享见解。

二、多维视角解析开盒行为的法律边界

齐晓伶律师:实务视角下的个人信息保护与罪名适用



齐晓伶律师结合多年刑辩经验,通过丰富案例揭示开盒行为的核心法律问题——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她指出,开盒行为常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等罪名,实践中需注意信息类型的区分,如行踪轨迹、财产信息等敏感信息的定罪标准差异。她特别强调,刑事律师在办案中对信息传递的谨慎态度,反映出实务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复杂性。针对“如何认定信息条数”“牵连犯罪的处理”等问题,她结合司法解释与典型案例,解析了定罪量刑的关键标准及实务难点。

孙莹莹检察官:刑事诉讼中的开盒行为入罪要件与证据把握



孙莹莹检察官以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开盒行为进入刑事程序的要件。她指出,开盒行为的刑事追究需满足“情节严重”,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需达到特定信息条数或违法所得标准。通过“追星粉丝非法获取明星行踪”“三角恋引发的网络寻衅滋事”等案例,她强调证据链的完整性对定罪的重要性,同时提醒公众:网络言论需坚守道德底线,避免因“小打小闹”升级为刑事犯罪。她还透露,当前开盒案件刑事立案率较低,主要受限于证据收集难度及跨境服务器管辖权等问题。

郭旨龙教授:新型网络暴力的特征与立法完善建议



郭旨龙教授从学术视角剖析开盒行为的“新型网络暴力”属性,指出其具有组织性、涉外性、线上线下联动性等特征。他结合《民法典》中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区别,提出当前刑法对“私密信息”保护的不足,建议增设专门罪名强化对网络空间隐私的保护。针对域外平台传播开盒信息的治理难题,他呼吁加强国际司法合作,借鉴电信网络诈骗打击经验,通过专项行动与长效机制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此外,他还探讨了言论自由与网络暴力的边界,强调比例原则在司法裁判中的适用。

三、互动交流,聚焦实务难点

在提问环节,嘉宾和听众围绕“取证合法性与隐私保护的平衡”“平台不作为的刑事责任”“人工智能时代的个人信息风险”等热点问题展开交流。针对“学生私录超市篡改生产日期证据被认定无效”的案例,齐晓伶律师指出民事与刑事证据标准的差异,建议通过合法途径固定证据;郭旨龙教授则针对平台责任问题表示,当前法律对境外平台的规制存在挑战,需推动技术与法律协同治理。孙莹莹检察官结合“感情纠纷引发的隐私泄露”案例,强调“以暴制暴”不可取,呼吁通过民事侵权诉讼或刑事报案理性维权。

四、展望未来,共筑数字交往文明

论坛总结指出,网络开盒行为不仅是个体隐私侵权问题,更是数字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挑战。正如郭旨龙教授在结语中强调:“法律应直面网络暴力对公众信任的威胁,修复数字交往文明秩序。”

本次论坛为师生提供了实务与理论结合的交流平台,也为推动网络安全立法、司法实践及公众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