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花锣鼓”是大英县象山镇特有的乐种,又称“花花锣”,由当年象山民间鼓乐手组成“公堂”(即击乐队)开始在民间流传,其乐队由大锣、大鼓、大钹、四个马锣组成,由于较一般鼓乐班多了几个马锣,演奏灵活、花饰色彩新颖,故称花锣鼓且曲牌独具特色。
漫长的岁月间,“象山花锣鼓”经过了兴起、繁盛、没落、沉寂的不同阶段,曾经几乎灭绝。如今,为了挽救这一濒临失传的古乐“活化石”,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传承发扬之路。
在今年初公布的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象山花锣鼓”第四代传承人齐小蓉便位列其中。
省级非遗“象山花锣鼓”代表性传承人齐小蓉
守艺开路 让古乐“活化石”焕发新生
年逾六旬的齐小蓉是土生土长的象山人,她记得,小时候遇到逢年过节、庙会庆典等重要时刻,许多老师傅都会敲起花锣鼓,场面热闹而震撼。
“那种欢快的节奏、恢弘的场景让我从很小就喜欢上了花锣鼓,并且还跟着老师傅学过基础。”从小的耳濡目染让齐小蓉对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象山花锣鼓表演
几许沉浮间,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等的重视下,这门濒临失传的古乐“活化石”逐渐焕发出了新的“春天”。2007年,大英县打造“象山花锣鼓”品牌,以齐小蓉为首的大英县鼓乐协会临危受命,迅速组建了一支队伍进行系统学习,齐小蓉正式拜师第三代传承人邓茂洲学习“象山花锣鼓”技艺。
出生于1931年的邓茂洲师承第二代“象山花锣鼓”传承人夏左兴,从师学艺五十余年,收集整理了《一顺风》《节节高》《吊猴子》《青蛙跳水》等花锣鼓曲牌十五支,培养徒弟五十余人,为传承“象山花锣鼓”这一民间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年,我们参加了遂宁市第八届‘涪江之秋’文化艺术节,我和邓茂洲老师一起负责培训和演出。”齐小蓉说,作为象山人,她有责任把这份家乡的文化传承好。
彼时,担任大英县鼓乐协会总教练的杨兴国也积极投身相关工作,他系统整理了原始资料,把即兴的花子固定成谱,降低了学习门槛,为齐小蓉等人的学习建立了坚实的教学基础。
活态传承 让世界看见“遂宁文化”
在齐小蓉看来,“象山花锣鼓”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原生态”和“活态”传承。
“它是流传于大英县象山镇的古老情景音乐,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融合了打击、唱念、肢体动作,拙朴雅俗、情趣横生,被誉为四川地区汉民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齐小蓉向记者表达着她对于象山花锣鼓这一古老艺术的理解。
因为没有固定旋律,全靠节奏的变化来表达情绪,对于齐小蓉而言,学习上最大的难点就是要背谱子、掌握节奏感,而且锣、钹、鼓等几种乐器要协调配合。“我靠着一种坚持的信念,反复练、反复背,从最基础的节奏开始打起,一点点摸索,慢慢熟练。”回想起最初学习“象山花锣鼓”的情景,齐小蓉感慨地说。
象山花锣鼓表演
2018年,齐小蓉带领25人到北京参加CCTV7《乡村大世界》栏目的录制。这是“象山花锣鼓”第一次登上央视舞台,向全国人民展示来自川中遂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天,站在舞台上,我的心跳得特别快,从象山镇的小山村一路走到央视的大舞台,那种激动的情绪无以言表。”作为“象山花锣鼓”的传承人,能够带着“象山花锣鼓”走上更辽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看见“象山花锣鼓”,对齐小蓉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对我们而言,这不只是一次演出,更是一次鼓舞和认同。”齐小蓉说,她会永远记得那一天的灯光和掌声。
代代传承 让非遗“活”起来
对许许多多曾经辉煌后陷入沉寂的古老文化而言,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被关注和坚守,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
如今,以齐小蓉为引领的“象山花锣鼓”团队共有50多人,年龄段各异。“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都热爱‘象山花锣鼓’和‘蓬莱大乐’这两项非遗。”说到这群志同道合的同伴,齐小蓉开心又骄傲。这个团队坚守着对本土非遗的热爱,想要尽自己的一份力让其散发出更璀璨的光芒。带着同样的心声,他们走到了一起,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排练和演出。
齐小蓉说,整个团队主要以传承与展示、展演为核心,除了组织演出,还承担培训任务,把这门传统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
齐小蓉(左一)教学生们体验花锣鼓
“目前,我们每年会举办两次培训班,实现新老交替,让这门技艺不断传承。我们还积极进入幼儿园、中小学校园和社区开展公益教学,让非遗从娃娃抓起,从群众中扎根。”齐小蓉欣慰地说,在她和一众伙伴的共同努力下,百年民间艺术走进了群众的视野,逐渐“活”了起来。
“‘象山花锣鼓'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百年非遗,它承载的是历史、是乡情、是我们的文化根脉,我们这代人有责任把它一代代传下去。"被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后,齐小蓉感叹自己和同伴们多年来对艺术传承的努力没有白费。
对于象山花锣鼓未来的发展,齐小蓉有着自己明晰的规划。
“我们计划申请设立花锣鼓传习基地,争取走进更多学校、社区、乡村。也想把花锣鼓与现代元素融合,比如加上舞台灯光、结合现代编排,让它更有表现力,吸引更多人来了解它、喜欢它、传承它。”有更多的平台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古老艺术的生命就会焕发出新的活力。齐小蓉说,她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真正做到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代代传承,家喻户晓。(来源:遂宁文联 何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