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中关村街巷文化视频书》重磅发布
36枚文创印章首次亮相
5条街巷文化探访路线等你来打卡
5月13日
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
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主办的
“中关村街巷文化宣讲暨推广活动”
在中科科仪园区内举行
不仅为外界打开了一扇
深度感知中关村的新窗口
还通过启动
“中关村街巷文化集章打卡文明实践活动”
邀请居民共赴一场街巷文化寻踪之旅
街巷里的“前世今生”
一本书解锁12条街巷密码!
一年来,中关村街道办事处“青藤训练营”的年轻干部们化身街巷代言人,带着摄影团队走进成府路、中关村东路、知春路等12条街巷,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情讲述故事。经过历时数月的走访拍摄与匠心制作,《中关村街巷文化视频书》出炉。
▲中国卫星通信大厦
▲科学院南路华星影城
展开这本城市画卷
皇家园林的飞檐
与科技大厦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
学术殿堂的厚重
与市井美食的烟火相映成趣
中关村北一街的“特楼”里
仿佛仍能触摸到老科学家伏案时留下的温度
知春路上
“东方红一号”的传奇
与字节跳动的代码新篇在此接力
▲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
每条街巷的专属二维码背后
是一段段精心拍摄的短视频
院士公园的文化墙、
中关村茶点的奶油卷、
双榆树纳兰性德的诗意传说
镜头下的细节让历史“活”了起来
▲中关村众享荟科学人文体验街区
参与拍摄的“青藤”干部秦擎说:“当我们用脚步丈量街巷时,仿佛触摸到了中关村的灵魂——它既厚重,又充满活力。”“原来每天路过的街角,藏着这么多动人的故事。”科馨社区居民苏爱平现场扫码观看后也忍不住感叹
36枚印章
让街巷文化“可触摸、可带走”!
如何让街巷文化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中关村街道推出一个“潮”玩法——
用集章解锁城市记忆
活动现场,36枚精心设计的“中关村街巷文化印章”成为全场焦点。这些印章由中关村街道辖区内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设计,图案融合了街巷地标、历史符号与科技元素,象征解码中关村精神的“文化芯片”。
在“中关村大街”印章上,一个智能机器人从屏幕跃向未来,青绿幻化创新生机,见证中关村从电子时代跨越到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型,诠释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海淀剧院”印章以观影票据的轮廓展现剧院建筑线条,添加双齿轮图案,彰显科技与文化的双驱动、科技发展持续向前的核心理念……每一枚印章都蕴含了历史的年轮、科技的基因与烟火的故事三重深意。
“‘中关村街巷文化集章打卡文明实践活动’将于5月22日启动,届时将推出科学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都市文化、历史文化5条主题线路,串联起辖区内的23个印章点位。”中关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京红介绍,活动将于5月15日在“乐活中关村”微信公众号发布,居民可通过“乐活中关村”微信公众号领取集章册。
或漫步科学文化线路探访中关村茶点
或沿着红色文化线路打卡清华园车站旧址
居民每打卡完成一条线路
即可获得限定纪念品
北京林业大学大二学生郭通跃跃欲试:“集章不仅是年轻人的潮流,更是让文化‘可触摸、可带走’的方式。我最喜欢‘中关村大街’这枚印章,上面的智能机器人图案很有科技感。准备和同学一起参加打卡活动,把中关村的文化都收集起来。”
“我要把印章集满,顺便把中关村的文化也‘装’进心里。”2024年新入职中关村街道办事处的“00后”干部张菁芮说。
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
政企社协同共筑中关村生态!
文化的传承需要代代接力
“中关村街巷文化寻踪”项目
缘起一位网名叫做“大猫在旅途”的
视频博主吴今越
“如果说钱学森、钱三强这些老科学家是第一批中关村人,我的父亲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首届毕业生留在中关村成为第二代,那么我可以算作第三代中关村人。”吴今越从一个中关村老居民的视角,用镜头记录藏在中关村街巷里的故事。
▲双榆树当代商城
源自1957年中国科学院器材局的企业——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亲历了中关村从“电子一条街”到“科技创新高地”的华丽转身,运用多年积累的“科技+文创”经验,为项目设计了36枚融合地标与科技元素的文化印章。“我们希望通过方寸之间的艺术,向这片热土致敬。”公司副总经理薛岸介绍。
活动现场,一支由街道青年干部和北京林业大学学生组成的“街巷文化推广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他们将通过多样化活动,让文化浸润街巷,探索志愿服务与科技文化融合的新路径。
▲大钟寺东路周边产业升级迭代
▲海淀剧院
“我们始终坚持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董智杭表示,“希望这些项目和活动能让中关村既有历史的厚重底蕴,又有触手可及的生活温度。”
“中关村街巷文化的魅力,在于它完美诠释了‘古韵与今风握手,历史与现代同频’的融合之道。”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朝阳说。
漫步在大钟寺东路
西侧古钟博物馆里回荡着千年钟声
东侧科技企业的代码正改变世界
穿梭于北四环西路
北边科源社区的老楼藏着科学家的故事
南边融科资讯中心的玻璃幕墙下
孕育着未来创意
这里就是中关村
科技与人文交融的热土
“中关村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
这场街巷文化寻踪之旅刚刚开始
中关村文化的传承
正在新一代人的手中续写新篇
记者:李平
编辑:关镓萍
推荐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