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作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的癌种,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分别占据了第三位和第二位。尤其在中国,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直肠癌患者数量也在持续攀升,现已成为国内第二大高发肿瘤。以此,为有效减轻肠癌疾病负担,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哈尔滨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华大基因,共同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消化系统肿瘤检测及“四高”免费检测项目。截至2025年1月20日,该项目已累计吸引83万人报名参与。如此大规模的公共卫生行动不仅验证了中国开展大规模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效能与覆盖能力,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在癌症与慢性病防治布局中的前瞻视野,为构建全球癌症防治与全民慢性病管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范式。
如今,结直肠癌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内的一项重大挑战。因此,提升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诊断效能,对于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筛查较早的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结直肠癌筛查的主要模式已从“机会性筛查”向“组织性筛查”模式转变。21世纪以来,组织性筛查在多个国家经过推广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得以有效降低。据不完全统计,由各国政府主导实施的万人级以上的结直肠癌组织性筛查项目不少于17项,其中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等9国政府已全面推行全境范围内的组织性筛查。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然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旧低于欧美地区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早期患者诊断率偏低。由此,强化推广人群组织性筛查,对于中国结直肠癌防控具有重要作用。随着“防大于治”健康理念的普及,筛查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筛查成本的逐渐降低,结直肠癌人群组织性筛查在中国获得了有效推广。近年来,国内众多地区已采用“初筛+精筛”的分层筛查模式开展组织性筛查。这种模式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结肠镜检查,是更契合中国国情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结直肠癌防控模式。其中,作为当前中国采用粪便DNA甲基化检测开展结直肠癌组织性筛查覆盖范围最广的项目,哈尔滨市联合华大基因依托300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40多所定点医院,构建了健全的检测项目网络,为当地45周岁至64周岁的常住居民提供了免费的消化系统肿瘤检测和“四高”检测,让民众能够切实从结直肠癌筛查中获益。
以武汉市新型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实施成效为借鉴,哈尔滨市开展的结直肠癌筛查民生项目,其筛查规模已拓展到了240万,实现了筛查人群年龄段的进一步拓宽。在此基础上,项目新增的幽门螺旋杆菌及“四高”免费检测,使得筛查疾病范围更为完备,进一步验证了“粪便DNA甲基化检测初筛+结直肠镜精筛”模式的卫生经济学价值和精准医学普惠大众的社会效益。未来,华大基因还将依托其在肿瘤检测领域的科研积累与大规模人群筛查的实践经验,为全球癌症防控与健康管理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