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质量发展宣讲报告。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纳入2025年政府工作10项重点任务清单。在此之前,2024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将“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至经济工作的规律性层面加以认识、而且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纳入2025年经济工作9项重点任务清单。
评论员谢峰教授到中共贺州市委党校:专题学习班,作“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宣讲报告。
评论员谢峰教授:坚持做好自己的事!团结奋进,干经济!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所依赖的技术支撑和工具各不相同。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从核心要素更替引致生产力跃迁的认识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可理解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传统核心生产要素地位被新核心生产要素所取代,由新核心生产要素主导配置其他要素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得以出现的动因,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生产力下核心要素的扩张陷入瓶颈,粗放型扩张显著地受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在既有生产方式下,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难以持续提升,经济增长因此受到束紧约束;另一方面是由于新生产要素逐步崛起,生产力发展从传统增长路径跃迁到新路径,新的经济结构、产业模式、竞争形态随之形成。数字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和增长模式亟须改变,全球经济主体都在寻求能够驱动经济增长的新要素和新路径。
谢峰在贺州市委党校专题宣讲,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副主任黄逸辽、贺州市人大代表工委主任莫世群、贺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罗海峰会见
评论员、十四五规划大国科技创新智库特聘专家、中国政府管理案例库编委会荣誉主席、国家发改委“百城千企新质生产力”特邀嘉宾谢峰教授在贺州市委党校,为2025年第1期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代表履职专题学习班作“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宣讲报告会,解读政策分析提到:作为新的核心因素,当前应着眼于:一是破解粗放型扩张受生态环境承载力约束而对经济增长形成的束紧约束难题,二是破解粗放型扩张路径难以持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困境。从现实产业技术发展来看,由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构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形成相应的经济增长效应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县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不仅关乎地方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而且肩负着推动国家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关键在于产业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整体上提档升级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对部分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如在农业产业链前端,运用智能技术选优品种、提高农业优种率;在产业链中端,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数字化水平壮大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做强品牌;在产业链末端,以拉动内需、刺激绿色消费为主,将对产品识别、体验、营销等置于绿色化环境中,促使农业产业发展成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示范产业。
评论员谢峰教授到中共贺州市委党校:专题学习班,作“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宣讲报告。
为此,很有必要将新质生产力同传统生产力联系起来作比较分析。在比较分析中划清两者之间的界线,明晰两者之间存在的系统性差异,进而充分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落细、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