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君怎么也不会想到,一次“旅游”竟然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大家好,我是拂苏。

  时间倒回到30多年前。

  四川姑娘谢晓君,大学毕业后来到成都一所重点中学,担任音乐老师。

  在那里,她遇见了同为四川人的同事胡忠。

  二人互生情愫,很快步入了婚姻殿堂。

  怀胎十月后,谢晓君和丈夫迎来了爱情结晶。

  就在女儿出生8个月后,丈夫对她说,国庆大假我们去甘孜塔公草原旅游吧,也好给孩子断奶。

  

  一路上,谢晓君被塔公草原美丽的景色所倾倒,但更触动她内心的是,塔公乡的西康福利学校。

  在那里,谢晓君见到了143个孩子。

  

  这些孩子来自周围各个县区,几乎都是孤儿。

  他们无法感受家庭的温暖,也得不到好的教育。

  因为学校条件艰苦,每个月支教补助只有300元,所以很多来支教的志愿者,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离开。

  谢晓君看着这些孩子清澈的眼神,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回来的路上,两口子没怎么说话。

  后来,丈夫胡忠告诉她自己哭了一路。

  夫妻俩商量以后,2001年夏天,胡忠向学校交了辞职信就去西康福利学校任教了。

  虽然孩子还不到1岁,但谢晓君选择了无条件支持丈夫:

  “当时也没考虑什么,只觉得那些孤儿太可怜了,他们需要老师啊!”

  

  初到西康福利学校,胡忠无法适应当地的气候。

  严重的高原反应和水土不服,导致他头晕、恶心、体力不支。

  身体上的不适可以克服,孩子们对他的抵触情绪才真正令他难受。

  这些孩子见多了来来往往的老师,之前他们哭着乞求挽留,那些老师都不愿意留下,甚至还会悄悄溜走。

  所以孩子们压根不相信胡忠所释放出的善意。

  

  看到这种情况,胡忠心急如焚。

  为了和孩子们重新建立信任,胡忠毅然搬出教师宿舍,和学生们同吃同住。

  他化身全能老师,各种科目全部揽下,通宵研究变换教育方式。

  下课后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带头做各种游戏。

  遇到不听话的孩子,他被气到声泪俱下,不惜下跪也要劝他们好好读书。

  为了激励孩子们学习,他还将自己每月300元的补助,都用来购买奖品。

  

  胡忠对孩子们的“爱”毋庸置疑,他曾对孩子们说过这样一句话:

“这个门闯进一个强盗,他要拿刀捅你们,第一个为你们挡刀的绝对是我!”

  这般炙热的感情,令孩子们深受感动。

  他们慢慢接受了胡忠,还将他看作父亲,喊他“阿爸”。

  

  这头胡忠忙的热火朝天,那边妻子谢晓君同样一刻不停。

  每个假期,她都会带着孩子奔波到甘孜州和丈夫相聚,来到学校以后,她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学汉语……

  

  不多久,成都市教育局要选拔一批老师去藏区支教,谢晓君心动了。

  她向学校写下申请书,带着年仅3岁的女儿,来到丈夫所在的西康福利学校支教。

  

  谢晓君原本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弹得一手好钢琴。

  但相比于高雅的艺术,高原孩子们更需要学科教育。

  于是她身兼数职,自学多门功课教学。

  此外,她还担任孩子们的生活老师。

  帮孩子们做鞋垫,教他们整理个人内务、托家人从几百里之外的成都运来最新的参考书。

  三年支教生涯,她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

  

  期满后,谢晓君被原单位调回成都,被评为高级教师。

  虽然教学环境变好了,但谢晓君心里始终空落落的,她放不下高原上的那群孩子。

  在和家人商量过后,谢晓君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带着孩子,重新回到甘孜州。

  这次她没有回到丈夫所在的西康福利学校,而是来到木雅祖庆学校。

  木雅祖庆学校比西康学校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

  教室就是几间板房,宿舍是用帐篷搭起来的,夜里根本抵御不了风寒。

  谢晓君开始和胡忠一样,扛起了整个学校的教学重任。

  

  常年的劳累使得谢晓君路落下了严重的颈椎病。

  一天,她正在打吊瓶,突然一个孩子闯进来说道:“谢老师,数学老师走了!“

  谢晓君心中猛地一颤,她心知已经无法挽回,便挣扎着站起来:“走,回教室上课”。

  她拿着吊瓶,给孩子们上完了那节数学课之后,又成为了数学老师。

  趁着假期,谢晓君回成都就医。

  一个多月后,病情不见好转,医生明确禁止她出院。

  眼看着开学在即,她苦苦哀求医生:“我不回去,孩子没人教,求求你让我回去吧!”

  

  医生无奈只好为她办理出院手续。

  到学校后,谢晓君一上完课就躺在床上打吊瓶,锥心的疼痛时刻折磨着她。

  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她从不在孩子们面前表露痛苦,只会在赶来照顾的丈夫面前流泪哭泣。

  但即使是这样,她依然咬牙坚持。

  一年后,谢晓君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市,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

  

  2012年,胡忠和谢晓君入选“感动中国”人物。

  正是在这时,人们才知道了关于夫妻俩的更多细节:

  胡忠来北京领奖时,穿的外套是临时借来的,他买不起新衣服。

  

  胡忠支教20年已经是学校校长,但依然是志愿者身份,月薪只有300元。

  谢晓君工资稍高,但全部被他们用来扶持孤儿,二人并无积蓄。

  胡忠远在成都年迈的母亲和外婆,依旧住在没有电梯的老式楼房中,请不起护工,柴米油盐都要靠自己背上楼。

  12年期间,胡忠只回过5次家

  他们感动了全中国,却永远愧对家人。

  

  有人质疑胡忠夫妻的选择,觉得他们牺牲了女儿的光明前途。

  原本,他们的女儿可以在城市享受优渥的生活,接受更加先进的教育。

  但跟着爸妈去藏区,只能住寄宿学校,吃不好、睡不好,冬天双手生满冻疮,盖着漏风的被子……

  对此,胡忠夫妻并不这样认为。

  他们觉得,孩子跟着他们在藏区,得到了在城里得不到的东西:

“孩子从小看到爸爸妈妈做的这件事,会让自己的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好,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值得庆幸的是,女儿胡文吉很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她也继承了父母的善良。

  在学校时,她总称妈妈为谢老师:“如果我叫妈妈,那些孤儿就会伤心。”

  她现在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挂着高原红的黝黑脸蛋跟一个藏族女孩没有多少差别。

  她还主动融入藏区,拥有了个好听的藏名——曲桑拉(代表以种带有敬意的祝福)。

  

  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说: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

  这不是绝情,而是极致的深情。

  

  二十多年的苦难斗争,二十多年的理想坚守,

  胡忠和谢晓君夫妻,用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在塔公草原陪伴着这些孤儿们长大。

  他们改变着孩子们的命运,孩子们也成就着他们的赤诚——

  首届西康福利学校143名学生,后来都考上了大学,2020年,全校高中毕业生连续四年全部考上大学。

  

  很多学生与他们约定,毕业后就回来,同他们一起为家乡的建设增砖添瓦。

  我相信,这是孩子给予他们最好的回报!

  

  
参考素材:CCTV-1《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并蒂雪莲》、央视网《胡忠、谢晓君:生命在高原怒放》澎湃新闻、中国教育报
作者简介:大家好,我是拂苏,一个时而清醒、时而纠结的文艺女青年。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励职派”(ID:tmp_356139977),转载请联系公众号。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