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林业大学青年教师郑海燕在Reviews of Geophysics发表题为“The Impacts of Erosion on the Carbon Cycle”的封面文章,系统综述侵蚀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机制。Reviews of Geophysics是地球科学领域顶尖期刊(Geochemistry & Geophysics分区排名1/101,IF=25.2),每年仅发表文章约20篇,这是北京林业大学首次在该期刊发文。
长期以来,大气碳收支不平衡,即著名的碳失汇问题(Missing Carbon Sink),一直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表明,碳失汇与全球侵蚀作用影响密切相关,因而全面梳理侵蚀作用下碳动态变化对于准确量化其通量和闭合全球碳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侵蚀可分物理侵蚀和化学侵蚀两种类型,二者均会对陆地-大气垂向碳交换产生重要影响。现阶段,学术界对于水蚀引起的垂向碳通量量化结果存在较大争议。同时,物理侵蚀还促进了化学侵蚀过程,这种促进作用可能使自然风化速率加快4倍以上。以往研究在量化侵蚀-碳通量时,鲜见同时考虑到物理和化学侵蚀过程。针对上述问题,论文从原位到异位、从横向到垂向、从陆地到海洋等多个视角综述了侵蚀作用下有机碳和无机碳动态变化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侵蚀作用下碳通量量化框架。
论文首先分析了侵蚀原位点(on-site)和异位点(off-site)碳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着重分析了河流中不同类型碳的主要陆源途径,并针对水蚀和化学侵蚀分别提出了垂向碳通量量化框架。前者量化框架核心是通过实测数据剥离出水蚀-碳通量,并进一步改进量化方法,从侵蚀不同位置净碳通量演变角度来量化水蚀-碳通量,为模型模拟提供思路和框架。风化-碳通量的量化方法主要包括风化动力学、溶解测量法、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原理)、模型模拟。最后,论文就准确量化侵蚀-碳通量提出了一些关键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强烈建议在评估侵蚀对全球碳循环影响时须综合考虑物理和化学侵蚀作用。
北京林业大学青年教师郑海燕为论文第一作者,北京林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缪驰远教授为文章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