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就这片地?你确定这是块宝地?"
1989年,初夏,上海浦东新区。赵明忠站在一片荒芜的农田边缘,不解地望着眼前这片平淡无奇的土地。头顶骄阳似火,额头上的汗珠不断滑落,他用手帕擦了擦脸上的汗水,转身看向身旁信心满满的老同学孙建华。
这块位于浦东张江镇的土地离市区足有二十多公里,当时浦东还是一片滩涂农田,隔江相望的浦西才是繁华之地。赵明忠今天特意从内环的医院请了半天假,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又步行了近四十分钟的泥泞小路才到达这里。
"赵大夫,你这是外行看门道啊!"孙建华现在是上海一家运输公司的主管,这些年在上海滩混得如鱼得水,认识了不少市里的关系。他掏出一盒中华烟,递给赵明忠一根,自己也点上一根,"我这些年跑车,跟市规划局的老李很熟,他亲口说的,浦东要大开发了!"
赵明忠接过香烟,深吸一口,目光扫过这片广袤而萧条的农田。远处有几户农家小院,天际线上则是模糊的轮廓——那是隔江相望的上海中心城区。虽然已经五十二岁了,但他的眼神依然如同年轻时一样锐利,仿佛要看透这片土地的未来。
孙建华见他犹豫,拍了拍他的肩膀:"老赵,咱俩从医学院毕业就认识,三十年的交情了,我能骗你吗?现在这片地一亩才一万五,四十亩总共六十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01
"六十万?"赵明忠皱起了眉头,眼角的皱纹更加明显,"那可是我大半辈子的积蓄啊。"
"投资就得有魄力!"孙建华语气坚定,目光灼灼,"你在仁济医院当医生,虽然体面,但一个月能有多少?熬到退休还不是个普通科室主任。邓小平同志今年亲自到浦东视察,中央定了调,浦东要开发了!这就是未来的陆家嘴、张江啊!"
回家的路上,赵明忠的脑海中思绪翻腾。六十万,那是他和妻子钱慧兰在医院奋斗二十多年才积攒下的全部家当,还有女儿赵小梅的结婚资金……如今女儿在上海交大读研究生,每年学费生活费就要不少钱,这笔钱如果用来买地,家里的经济一下子就会变得捉襟见肘。
但转念一想,跟孙建华那些在商海打拼的同学相比,自己这些年是不是太过安稳了?五十二岁的他已是仁济医院内科的副主任医师,每天面对的是病人和病历,日子过得踏实却也平淡。要不是有这么个机会,恐怕这辈子就这样在医院里默默无闻地退休了。
回到家已经晚上八点多,妻子钱慧兰已经准备好了晚饭,正焦急地等着他:"饭菜都凉了,我给你热一下。怎么样,浦东那边看完了?"
"还不错。"赵明忠坐在饭桌前,欲言又止。
"有什么话就直说,从你进门那表情我就看出来了,肯定有事。"钱慧兰将热好的菜放在桌上,在他对面坐下。五十岁的她,虽然眼角已有细纹,但多年的护士工作让她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
赵明忠深吸一口气:"老孙给我看了块地,在浦东张江,四十亩,要六十万。"
"什么?"钱慧兰手中的碗重重地磕在桌上,"你疯了?六十万买农田?"
"不是普通农田,是战略投资!"赵明忠提高了声音,像是在给自己壮胆。
"投资个大头鬼!"钱慧兰激动得站了起来,"全院谁不知道你赵明忠是个保守稳重的人,这些年攒钱多不容易啊!现在六十万说扔就扔?是不是孙建华给你灌迷魂汤了?那家伙医学院毕业就不当医生,现在成了生意人,油嘴滑舌的!"
他们争论了整整一晚上。第二天,赵明忠顶着两个黑眼圈去上班,内心依然在挣扎。
徐院长在办公室门口碰见他:"老赵,看你这模样,昨晚没休息好?家里有事?"
赵明忠苦笑:"院长,我想请两天假,再去趟浦东。"
"又去浦东?"徐院长放下手中的病历,"你对那边很感兴趣?"
赵明忠犹豫了一下,还是如实相告:"我想买块地。"
徐院长惊讶地看着他:"你要在浦东买地?这可是大手笔啊!"
"就是张江镇那边,目前地价还算合理。"
"兄弟,我劝你慎重。"徐院长拉着他走进办公室,关上门,"开发浦东的政策是出来了,但具体怎么规划,还没有明确。你也知道,农田变商业用地,没个十年八年根本见不到效益。而且,你都五十出头了,还有几年到退休,为什么要冒这个险?"
下班回家路上,同事李教授拦住他:"明忠,听说你要去浦东买地?"
消息传得真快,医院里的小道消息总是比病毒传播得还要迅速。赵明忠点点头:"嗯,考虑中。"
"你想清楚了吗?"李教授一脸担忧,"那可是六十万!我们干了大半辈子医生,谁家有这么多现金?你买那片农田干什么?种水稻吗?"
接下来几天,整个医院、整个小区都知道了这事。同事们见了他,要么露出惋惜的眼神,要么直接劝告:"明忠啊,你这是上孙建华的当了,那小子从医学院时就会忽悠人,别信他。"
钱慧兰的弟弟钱国栋甚至专程从苏州赶来:"姐夫,您向来是我们敬重的长辈,做事稳妥,这次怎么这么冲动?那六十万可是你们的养老钱啊!小梅还没结婚,以后买房子都够呛。"
面对各种劝阻,赵明忠却越发坚定。那天深夜,他最终对妻子说:"慧兰,我有预感,现在不买,将来一定会后悔。"
钱慧兰眼圈红了:"你有预感,我就没有了?我预感这钱打水漂了!"
"这是我们共同积攒的钱,也关系到我们的将来。"赵明忠语气异常坚决。
"好,你拿主意吧!"钱慧兰抓起床头的枕头,"我回妈妈那住几天,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02
就这样,一周后,赵明忠独自前往浦东,签下了买地合同,拿到了土地使用证。当晚他独自一人在浦东一家简陋旅馆的床上辗转难眠,手里紧握着那份土地证书,心里百感交集。窗外是农村夜晚的宁静,偶尔传来几声狗吠,与对岸浦西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他不由得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梦想——成为一名杰出的心脏外科医生。虽然他如愿成为了医生,但现实的压力让他只能专注于内科,成了一名普通的内科医生。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难道就这样平凡地走完后半生吗?
1992年,浦东开发如火如荼,但主要集中在靠近黄浦江的陆家嘴一带,张江镇依然保持着农村风貌。赵明忠的地还是一片农田,四周偶尔能看到一些新建的厂房,但政府的具体规划迟迟未能落地。这时,钱慧兰已经回家了,但夫妻之间的气氛比以前冷淡许多。每次赵明忠提起那块地,钱慧兰就会沉默或者转身离开。
医院里的同事们仍不时暗地里议论,尤其是得知他的地没有任何增值迹象后,闲言碎语更多了。
"听说老赵那块地还是原样?浦东开发都两年了,他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医生休息室里,几位同事喝着茶,低声议论着。赵明忠经过时,故意放慢脚步,让他们听见自己的脚步声,议论声立刻停止,只剩下尴尬的沉默。
1993年,上海房地产开始升温,浦西的房价节节攀升,但浦东的大部分区域发展缓慢。这一年,全国开始实行严格的宏观调控。
"你看看最新的报纸!"钱慧兰把《解放日报》摔在桌上,头版报道了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现在全国都在控制房地产泡沫,你那地还指望升值?"
赵明忠沉默地看着报纸,眼神依然坚定:"浦东不一样,这是国家战略。"
"哪不一样?都是投机!"钱慧兰气得发抖,眼中含着心疼的泪水,"小梅明年就研究生毕业了,她男朋友已经在谈婚论嫁,彩礼、婚房我们拿什么准备?那六十万如果还在,我们也不至于这么发愁!"
03
岁月匆匆流逝,赵明忠依然坚守在医院,每年抽空去浦东两三次,查看那块地的情况。有时地边上多了几户新房,有时远处多了几座工厂,但那四十亩地依然保持着原貌,甚至长满了杂草,看起来比以前更荒芜了。每次考察回来,他都会在笔记本上记录变化,画下简图,试图在这些微小的变化中找到希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受到波及。赵明忠的女儿赵小梅刚刚结婚,夫妻俩需要买房安家。
"爸,我和小王看中了一套内环的小两居,首付要十五万。"赵小梅站在父亲面前,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有不安。
"十五万?"钱慧兰叹了口气,脸色苍白,"医院这两年效益不好,奖金都减了,我们的积蓄所剩无几啊!"
赵明忠只能向亲朋好友借钱。他的大哥赵明亮开门见山:"缺钱了?当初要不是你非要买那块地,现在也不至于这么紧张。"
"大哥,就借十五万,小梅结婚需要。"赵明忠低着头,满脸愧疚。五十九岁的他,在亲友面前竟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行,借给你,但记住这是借,不是给!"赵明亮递过支票,眼神中带着不加掩饰的优越感。
赵明忠接过支票,内心憋闷却无处发泄。当晚回家,他把钱交给妻子,看到她眼中的失望和无言的责备。那一刻,他第一次真正怀疑自己的决定。
2000年,浦东发展速度加快,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开始在张江集聚。赵明忠的地周围逐渐有了变化,几家研究所和科技公司在附近建立,道路也修整得更加宽敞。一天,一位自称开发商的人找上门来。
"赵先生,您在张江的地位置很好,我们有意开发科技园,愿意出三百万收购。"
赵明忠心头一震——十年前的六十万,现在值三百万了?但转念一想,如果真有这么大潜力,为什么开发商才给这个价?
"不好意思,我暂时不打算卖。"赵明忠语气平静,但握紧的拳头暴露了他内心的激动。
"你疯了吗?"晚上,钱慧兰得知此事后,简直要跳起来,"三百万啊!我们干一辈子能攒多少?这三百万够我们这把年纪舒舒服服过完后半生了!"
"不够。"赵明忠摇头,眼神坚定而执着,"浦东这几年发展太快,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在规划中,我相信政府早晚会把那一片划进来。现在卖,是大亏。"
钱慧兰气极反笑:"你真以为自己是投资专家了?就你一个内科医生,认识几个规划局的人?懂什么城市发展?全是做梦!你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第二天,钱慧兰收拾了行李,说要去女儿家住一段时间。赵明忠知道,她是真的对自己绝望了。他站在门口,望着妻子远去的背影,心中既痛苦又倔强。
04
争吵与猜疑的日子又持续了好几年。2005年,赵明忠正式退休。这一年,他遭遇了一次轻微的脑梗,住院一个月,医药费花了不少钱。
"爸,您现在身体不好,医疗费那么贵,真该把那地卖了。"赵小梅看着病床上的父亲,眼中满是担忧,"张江那边现在开发得不错,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再等等。"赵明忠的声音虽然虚弱,但语气依然坚定。
"您这是在拿全家人的幸福做赌注啊!"赵小梅声音里带着哭腔,"妈这些年积劳成疾,刚查出高血压,您自己又中风,万一有个三长两短……"
"听我一次,就这一次。"赵明忠拉住女儿的手,眼神恳切。
赵小梅无奈地摇头,转身离开了病房。
赵明忠望着窗外医院花园里的老人们,陷入了沉思。这些年来,自己的倔强是否值得?是否真的错了?六十七岁的他,已经不再年轻,身体每况愈下,而那块地依然没有明确的发展前景。或许,真的应该趁现在卖掉,安享晚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也受到冲击。上海的房地产市场暂时降温,赵明忠的压力更大了。他悄悄去看了几次心理医生,因为长期的焦虑和孤独让他开始失眠。
"你看最新的经济报道了吗?"以前医院的老同事在小区里碰见他,语带讽刺,"上海房价跌了百分之十五!幸亏我当初没学你投资,不然这会儿血本无归了。"
05
赵明忠只能报以苦笑。这些年,他已经习惯了不与人争辩。每天早晨,他都会在附近的公园锻炼身体,然后独自去图书馆看报纸,研究浦东的最新规划。他订阅了几份财经杂志,家里的书桌上堆满了各种关于城市规划的资料,墙上贴着浦东的地图,上面标满了他亲手绘制的各种记号。
危机过后,中国经济在政府的刺激下迅速复苏。2010年,浦东新区发布了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张江科技园区成为重点扩建区域。赵明忠激动得一夜未眠——他的地,就在新规划的扩展区附近!
第二天一早,他冲到张江镇政府打听消息,却被告知具体实施方案尚未确定。
"赵先生,您别着急,这种大项目没个三五年很难看到实质性进展。"工作人员客气地解释,眼神中却带着一丝同情。在他看来,眼前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正在做着不切实际的梦。
回家路上,一辆黑色奥迪停在他家门口。车上下来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赵先生?我是上海远景地产的吴总,想和您聊聊张江那块地。"
"不卖。"赵明忠条件反射地回答,甚至没有放慢脚步。
"您别急着拒绝。"吴总快步跟上,递上一张名片,"我们可以出价八百万,一次性付清,不分期。"
八百万!这个数字在赵明忠脑海中轰然炸开,比当年的三百万诱惑力大多了。他的手微微颤抖,眼前浮现出妻子病中憔悴的面容和女儿担忧的眼神。但想到张江的新规划,他又恢复了冷静:"吴总,真不好意思,我还是不打算卖。"
晚上,赵明忠将这事告诉了回来看望他的女儿。赵小梅沉默了许久:"爸,您真的想好了?"
"嗯,再等等。"赵明忠语气坚定。
"您知道八百万是什么概念吗?足够您和妈妈安享晚年,还能给我和小侄子准备一套学区房!"赵小梅声音中带着无奈和焦虑,"妈现在高血压越来越严重,医生建议多休息,您的身体也不比从前了……"
赵明忠握紧茶杯,内心充满愧疚和坚持的矛盾:"小梅,爸答应你,这是最后一次。如果再没有好消息,我就卖。"
"您自己拿主意吧!"赵小梅叹了口气,眼中的失望让赵明忠心如刀绞。
06
2015年,上海房价突破每平方米五万元,浦东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张江高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创新中心,赵明忠的地周围高楼林立,只是他那一片仍被围起来,挂着"规划中"的牌子。这一年,他已经七十七岁,身体大不如前,但依然每月去看望那块地一次,就像探望一个老朋友。
一天,赵小梅突然打来电话:"爸!好消息!我从朋友那里打听到,张江要扩建科创中心,您那块地很可能被列入征收范围!"
"真的?"赵明忠激动得手发抖,苍老的声音中带着少年般的兴奋。
电话那头,赵小梅却迟疑了:"其实,我是想说……如果真要征收,咱们不如先卖给开发商。他们有关系,能拿到更高的补偿。"
"卖?"赵明忠皱眉不解,"为什么要在成功前一步放弃?"
"爸,您不懂现在的情况。现在上海限购限贷,虽然房价高,但交易难度大。万一经济形势变化,或者政策调整,咱们可能要等很久才能拿到征收款,甚至补偿标准可能降低……"
又是"万一"。赵明忠心灰意冷:"小梅,你对爸爸的判断就这么没信心吗?这么多年了……"
"算了,您决定吧。"赵小梅的声音里带着疲惫。
日子艰难地继续着。赵明忠独自住在老房子里,每天看报、散步、练太极,偶尔去看望住在女儿家的妻子。钱慧兰因高血压并发症住院治疗过多次,每次赵明忠都会守在病床前,默默承担医药费,但两人之间的对话很少。女儿赵小梅的儿子已经上小学,家庭负担越来越重。虽然大家不再提那块地的事,但那成了家庭中的禁忌话题,像一堵无形的墙,隔开了他们的心。
2018年初,一个普通的周三上午,赵明忠正在阳台上给花浇水,电话铃声突然响起。他慢慢走到客厅,颤抖着接起电话:"您好,是赵明忠先生吗?我是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局的,关于您在张江的土地,政府已经启动征收程序,请您近期来办理相关手续。"
赵明忠激动得手发抖,紧紧抓住座椅扶手:"请问……补偿方案确定了吗?"
下一刻,对方的回答,让赵明忠眼前发黑,差点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