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兼职有声书配音疑遭“违约陷阱”

涉事大学生质疑是“违约金收割”套路,公司则称“合规经营”

随着音频内容生产的发展,网络配音有着不小的需求,也成为如今年轻人兼职的一种方式。近日,南京的大学生小王(化姓)向本报反映,她在为南京一家公司提供音频录制兼职服务时疑似遭遇“陷阱”。合同约定了小王提交音频的时间,但是她发现自己及时上传的最后一部分音频并未被公司审核,一直拖到了期限之后。公司以此为由拒绝支付小王报酬并要求其支付30%违约金,并在协商未果后将小王拉黑。小王通过网络进行求助,这时她才发现,与她有相同经历的兼职者达数十人,他们怀疑这是该公司针对兼职者的“违约金收割”套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斌

15天工期最后被卡审核,兼职者成“违约方”

小王告诉记者,2025年3月21日她通过招聘平台看到了一则兼职配音的招聘信息,随后联系该公司进行了线下试音并与该公司签订了一份《文本录制合同》,约定15天内完成约30万字小说音频录制,单价为0.02元/字,总金额5994.86元。

合同中明确了音频录制要求:每段音频不得出现多读、少读、读错,不得有明显噪音、地方口音,需有情感且通顺、不卡顿,且禁止第三方代读、剪辑合成或使用人工智能(AI)生成音频;每段时长需控制在10~15分钟。此外,合同中说明了15天的工期包含“审核时间和重新录制的时间”,且规定的录制时间为3月21日起至4月5日止。

“一开始他们审核挺及时,每段音频基本当天或两天内就有结果。”小王回忆道。然而,4月3日,她提交了最后一批录音,按合同约定,若有问题应在4月5日安排返工,可直到4月7日凌晨,她才收到审核结果,且被判定违约,公司要求她支付30%的违约金。

“相当于我15天白干,而且还要赔对方违约金。”小王无奈地表示,起初她与对方协商,对方称可以适当降低违约金至18%,但是当她继续尝试协商时,对方直接将她拉黑。

多名网友称“统一剧本”,质疑公司骗违约金

小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这段经历后,数十名网友私信联系她。“大家的遭遇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在最后阶段被卡住审核,然后判定违约。”小王说。

这些网友中,部分人因害怕承担法律责任,无奈缴纳了违约金。“他们故意拖延审核时间,还有的说审核卡得特别严,然后以违约为由让我们交钱。”小王与其他网友怀疑,这是该公司的“违约金收割”套路。

通过和其他有相似经历的网友交流后,小王还发现,他们中有部分人接到的录制文本是同一份内容。此外,小王称,她曾就公司给她的一份录制内容找到了原作者,但是原作者称并未授权有声书录制。

“我们现在怀疑,公司根本不是真心想做有声书,就是靠这种方式骗违约金。”另一位受害者小张(化名)表示,自己也在类似情况下被判定违约,因为害怕对方起诉,交了违约金,但是交完违约金之后,公司就再也联系不上了。小张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劲,于是她选择了报警。“报警之后要回了一半的违约金,但是工资没能要回来。”

小张表示,警察曾建议通过诉讼解决这种合同纠纷,但是考虑到诉讼费还有其他因素,事情就不了了之。小王告诉记者,目前她已整理合同、聊天记录、录音等证据,拟于近期向法院提交诉讼材料。

公司称“审核失误补时”合规,涉及多起诉讼均胜诉

5月12日,记者联系了这家公司,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审核时间问题,虽前期约定规定审核期限为2至3天,若第四天给出审核结果,超出一天便会将这一天时间补给兼职者,“不存在故意卡时间的情况,我们对接几千号人,难免有工作失误,但都会及时补偿,耽误多少时间就补多少时间。”

而对于兼职者反映的违约及违约金问题,负责人称确实存在违约情况,合同写着要付 30% 的违约金,“不过,如果兼职者态度好,愿意和解,我们可以无偿解约;要是态度恶劣,那就另说。”

同时他还提到,此前公司配音的通过率大概85%,现在受网上舆论影响,大家不太愿意做配音,通过率不到80%,“最近我们也不会问人家要违约金了。”

针对内容侵权质疑,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使用的内容都是非独家授权,“我们有授权证书,不存在侵权行为。”

此外,该负责人还透露,今年他们公司加上之前的一个公司,总共大概有十几个法院诉讼案件,“一审的时候我们全部胜诉,没有一个败诉的,我们一直都是合规经营的。” 他强调,签订的是合作合同,不是劳动合同,没办法走劳动仲裁程序,得按合作合同规定处理,“有些律师为了赚律师费,不管案件输赢,都会怂恿当事人起诉,有些起诉到最后当事人都是败诉的。”

律师提醒签订合同“三必查”

针对此事,记者咨询了法律专业人士。江苏大陆律师事务所余嘉依律师表示,从法律层面看,若兼职者能提供证据证明在合同约定期限内提交了作品,而公司拖延审核、在期限届满后才反馈修改意见,法院大概率会认定是公司原因导致“违约假象”,支持兼职者维权。“合同明确约定了提交合格作品的截止时间,若公司故意拖延导致兼职者无法在期限内完成修改,责任应由公司承担。”

余嘉依律师提醒,在签订合同时需做到“三必查”。一是仔细审查条款细节,若发现条款中审核标准模糊、履约时间严苛,或自身难以满足要求,应谨慎签约,避免贸然承担违约责任。二是查主体身份,与公司签约要核对营业执照、公章,留存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并核验号码;与自然人签约确认真实身份及代理权限。三是查口头承诺,将必要的口头约定写入合同中并加盖公章,避免维权的时候无法举证。同时,余嘉依律师表示,如果兼职者在遇到纠纷时,应及时保留证据,通过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来源:扬子晚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