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考研的时候,我成绩就比去年学校复试线高三分。师姐说计划招50人,按照1:1.5的比例进复试,我运气好,拿到了复试入场券。家里人高兴坏了,就好像我已经成了家族的大荣耀,到处跟亲戚朋友宣告,说我马上要成为老刘家第一个研究生,能给家里争光。可这表面看着风光,背后的心酸只有我自己清楚。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现在又有机会成为第一个研究生,这一路走来有多难,只有自己知道。从小到大,我生活的环境消息不灵通,也没人能给我指引方向,更没有什么人脉关系。我只能靠自己,用大量的时间和数不清的汗水,一步步艰难地往前闯。就算进了复试,我的排名也在倒数第12。在师姐带的复试辅导群里,群里那些同学分数一个比一个高,发言自信又流利,我呢,在镜头前说话都磕磕绊绊的,都不敢跟他们对视。师姐说线下复试我还有逆袭的机会,可我这原生家庭带来的不自信,一想到复试现场,就觉得喘不过气。
还有个事儿特别让我焦虑,我要从四川跑到江苏去参加复试。我妈非要陪我一起,可我俩从来都没出过四川。坐高铁行程得9个小时,坐飞机会快一些,可那价格太贵了,实在舍不得。我妈年纪也大了,这么长时间的旅途,她的腰能不能吃得消?我们就像一直缩在壳里的蜗牛,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待久了,现在突然要踏出舒适圈,心里全是对外面未知世界的害怕。
在80、90年代,大学生就已经很少见了,研究生更是想都不敢想。所以在60、70后的父辈眼里,大学学历、研究生学历那可太有分量了。三年前,像我这样的孩子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成了家里的骄傲;现在准备考研,要是能上岸,又会有新的期待。
成为家庭第一代研究生,有高兴的地方,也有发愁的地方。这个“第一”意味着得扛起好多厚望,就像小时候考试得了一次第一,后面名次要是掉了,就感觉像是犯了大错。这可不只是我个人的理想,更是家里人和父辈们的殷切期望。在大家眼里,研究生走的是高端知识路线,父辈们都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我们作为家里第一个研究生,得扛起终结家庭知识断层、打下文化基础、改变家族命运的重任。这荣誉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
在考研的大军里,像我这样出身普通家庭,想改变现状的人可不少。研究生教育制度相对公平,考研就像是一次创业,是给自己开创全新生活的好机会。可在这条路上,我们没什么依靠,只能拼了命地努力。不能随便喊累喊疼,因为没人能替我们往前走;也不能轻易就放弃,因为身上寄托了太多人的期待。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就怕所有的努力最后都白费了。其实实现梦想最大的敌人不是外面有多少阻碍,而是自己先退缩了。就算最后没成功,努力过了也不丢人,要是因为害怕失败就不敢去尝试,那才是真的遗憾。
这条路难就难在压力太多了。经济上,普通家庭供个大学生就不容易了,到了研究生阶段,学费、生活费这些开支,一年得好几万,对很多家庭来说,这压力可太大了,甚至得四处借钱。学业上,考研竞争本来就激烈,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学习资源、课外辅导这些方面本来就比不过别人。就算考上了,研究生的课程难度大,科研任务也重,这都是很大的挑战。就业上,社会竞争太激烈了,虽说研究生学历提高了,可我们没什么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对我们的要求又高,想找个合适的工作真不是件容易事。再加上信息资源少,时间和精力也有限,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都凑一块了,这路走得全是坎儿。
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我太明白普通家庭培养一个研究生有多不容易了。父母为了供我读书,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我在考研的路上也经历了数不清的焦虑和挣扎。不过我一直都相信,努力肯定会有回报。后来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真就实现了目标。
所以我想对那些和我一样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说,别怕困难,要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战胜一切。也要感恩家里人的支持。只要心里有梦想,信念坚定,还能勇敢地去拼搏,就一定能冲破眼前的黑暗,迎来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每一个出身普通家庭、在逐梦路上努力奔跑的孩子都不容易,都在希望和压力的夹缝里艰难前行。但只要咬着牙坚持,就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