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专项行动。专项行动直指制售假劣肉制品乱象,体现了监管部门守护人民群众“舌尖安全”、维护市场秩序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但假劣肉制品仍是餐桌上的“心腹大患”。买到的鲜嫩牛羊肉,可能是鸭肉、鸡肉披上了“伪装外衣”;看似色泽诱人的肉制品,或许是大量添加剂堆砌出的“健康陷阱”;号称“原切”“鲜切”的肉品,可能是预制调理肉在玩“文字游戏”。这些不良商家全然不顾商业道德和食品安全底线,用低成本食材牟取高额利润,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肉制品行业覆盖范围广泛、生产规模庞大、产业链条较长,涉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此次专项行动锁定五大关键领域,对全产业风险点开展全方位排查整治。
针对生产源头管控,监管部门将重点排查整治肉制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采购使用来源不明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的原料肉、不合理使用添加剂以及配料表与实际不符等乱象,有望从根源上斩断“问题肉”供应链,杜绝异常原料流入生产环节。在销售终端方面,城乡接合部的“流动肉摊”、景区周边的“特色烤肉”摊点,因其附近人员流动大、监管难度高,常成为假劣肉泛滥的“据点”。专项行动将紧盯这些重点区域,让以次充好、调理肉冒充“原切”肉等欺诈行为无处遁形。
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线上食品交易规模日益庞大。此次行动对平台内肉制品经营行为失范、商品信息虚假等问题重拳出击,明确要求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必须严格落实肉制品标识信息检查监控制度。这不仅是净化交易环境的必要之举,更是守护消费者知情权与健康权的底线要求。在当前的网红经济浪潮下,“大V”“网红”的带货影响力不容小觑,其带货的肉制品理应成为重点监管对象。专项行动将加大对相关产品的抽检监测排查力度,精准打击利用流量优势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的不良现象,旨在以监管力度校准流量方向,让直播间的美味承诺变成实实在在的品质保障,不辜负消费者的信任。
与以往“重企业轻个人”的处罚模式不同,此次专项行动明确“处罚到人”原则,强调对制售假劣肉制品违法违规线索深挖细查,实施全链条打击。这意味着将建立明确的责任追溯机制,企业主、采购、质检等直接责任人一旦违法,将面临行政处罚,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有助于改变以往食品安全事件中存在的责任界定不清、法不责众等问题。
当然,要想彻底铲除制售假劣肉制品的土壤,仅靠一次专项行动远远不够。监管部门还要以此次行动为契机,建立长效机制,将严查严管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常态化、制度化。生产经营企业应深刻认识到,靠制假售假获取的短暂利益终将难以长久,必须树立诚信经营理念,以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口碑。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及时公开曝光不良企业,形成强大舆论压力,倒逼行业走向自律。消费者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遇到可疑产品,主动留存证据,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食品安全,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连着社会稳定。此次专项行动既是对民意的积极回应,更是对市场秩序的有力维护。期待各方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严格监督,让假劣肉制品从市场上销声匿迹,让老百姓都能买到放心肉、吃上放心肉。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