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传来!
自2017年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工作以来,公园在生态保护方面成绩斐然,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祁连山作为我国西部关键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状况关乎黄河流域和西北诸河的水源供给,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之一。
系统守护,筑牢西部生态防线
早在2005年,省政府就成立了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全面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一系列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涵盖林草湿沙、冰川冻土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等方面。
2022年底,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联合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及祁连山区生态保护建设成效进行系统评估。结果显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恢复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监测网络不断扩大,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和体系初步确立,补偿机制基本建立;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生态保护红利持续释放;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从生态服务功能来看,祁连山区和青海片区内植被面积、覆盖度、生产力显著提高,植被生态质量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退化草地得到有效恢复,固碳释氧、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大幅提高。同时,保护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由1个省级管理局、2个州协调办、4个县分局、9个管护中心和40个智能管护站组成的管理网络,并创新建立多方协同机制,管理能力持续增强。
数据亮眼,见证祁连生命复苏
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区面积630万公顷,涉及10县(市、行委)及大通牛场。评估显示,该区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植被覆盖面积较工程实施前增加4.73万公顷,水源涵养能力、空气质量和固碳释氧功能显著增强。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面积158万公顷,覆盖4县(市)20个乡镇。试点建设以来,区域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植被面积增加0.97万公顷,覆盖度平均提升1.45%,60.17%的退化草地恢复生机,水源涵养量、空气质量、固碳释氧量均实现大幅增长。
物种普查,解锁高原生态密码
作为我国3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陆域优先区域之一,祁连山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后,以雪豹监测为引领,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摸清生态本底:发现脊椎动物282种、无脊椎动物522种、维管束植物543种等,更惊喜记录昆虫新种40种、中国新记录10种等。
旗舰物种研究成果丰硕:雪豹种群数量与分布逐步明晰,荒漠猫集中分布区在门源被发现,黑颈鹤迁徙繁殖规律得到掌握。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科研空白,更见证着祁连山生态系统的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