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教育部发了俩指南,一个是《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另一个是《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要求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目的就是科学规范地推进人工智能在全学段教育里的应用,培养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
这次教育部定的这两套AI教育规则,里头讲究可不少。
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
现在有些学生,一碰到作业、考试就想偷懒,直接拿AI生成的答案交差。这就跟小时候抄同学作业一样,看似完成任务,实则啥知识都没学到。时间久了,脑子就像生锈的齿轮,转都转不起来。所以教育部直接划红线,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学习没捷径,得靠自己思考、理解,AI再厉害,也替代不了自己动脑筋。
中小学人工智能“分学段差异化应用”,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技术。
小学生就像刚学走路的娃娃,认知和判断能力弱,要是独自随意用AI,容易被带偏,养成不动脑的坏习惯。就好比学骑车装辅助轮,在老师和家长帮助下用AI,能让他们感受AI的有趣,又不会走错路。
初中生有了一定思考能力,让他们挑AI的毛病,其实是锻炼批判性思维。这就像看悬疑电影找线索,通过分析AI生成内容的逻辑漏洞,能让思维更敏锐。
到了高中,孩子快成年,对世界理解更深刻,研究AI运作原理和社会影响,就像站在高山顶看风景,能帮他们建立宏观技术视野,为以后上大学、进社会打基础。
以前老师主要教课本知识,现在多了AI这个新伙伴,责任更重了。老师得带着学生像拆玩具一样,把AI生成的内容一点点剖析,找出里面可能存在的价值观偏见、文化错误。这就好比教孩子在复杂的网络世界里,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以后不管遇到啥信息,都能自己判断真假好坏,不被轻易误导。
为保障隐私与数据安全,指南严禁师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时输入考试试题、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
现在信息泄露的新闻常见,把考试题、个人信息喂给AI,就像把家门钥匙随便交给陌生人,太危险。学校搞AI工具“白名单”,就如同给孩子筛选优质动画片,只留安全、有用的,把有风险的挡在门外。给残障同学的特殊照顾,像把教材做成盲文触感书、用手语动画上课,特别暖心。这意味着每个孩子,不论身体状况如何,都能平等享受AI带来的教育便利,不会掉队。
《使用指南》还明确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里的三大类核心应用场景。
对学生来说,AI这个24小时学习陪练很实用。想练逻辑,它能出各种有趣推理题;搞创新项目,能帮忙提供灵感;学传统文化,能化身“数字导游”带大家穿越回古代。心情低落时,还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陪你聊天、疏解压力。
对老师而言,备课常花大量时间找资料、设计教案,有了AI这个自动备课神器,能省不少精力,把更多心思花在让课堂更有趣上。作业批改助手和学情分析仪,能让老师更精准了解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对学校来说,智能管理校园事务,就像给学校装了个“智慧大脑”,能让资源调配更合理,让教育资源更公平,偏远山区学校也能通过AI获取优质教学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构建一个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通过螺旋式课程设计和“课程重构、资源融通、评价创新、师资赋能”联动机制,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全面覆盖。
小学阶段通过玩AI游戏培养兴趣,就像给孩子打开通往科技世界的魔法门,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对AI产生好奇。比如通过编程小游戏,孩子能轻松理解简单算法逻辑。
到了初中,搞懂AI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让孩子明白科技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用来改善生活。用AI设计垃圾分类方案,既学了知识,又为环保出力。
高中阶段系统学习AI技术、搞跨学科项目,简直是在培养未来科技人才。AI+生物做疾病预测,AI+地理研究气候变化,这种跨学科碰撞,说不定能诞生改变世界的新想法。
关于大家的看法,支持派和担心派都有道理。
确实得防着孩子变成“AI巨婴”,现在有些学生写作文直接让AI代笔,自己连语句通顺都做不到,长此以往,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都会退化。但担心派的顾虑也不能忽视,如果管得太死,比如完全不让学生接触AI工具,那孩子就错过学习先进技术的好机会,以后进入社会,可能就跟不上发展节奏了。所以关键在于把握好 “度”,既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AI,又不能限制他们探索新技术的热情。
教育部这次制定的规则,就好比给中小学AI教育绘制了一张清晰的地图。有了这张地图,孩子们在AI的世界里既能自由探索新事物,又不会迷失方向走弯路。以后咱们的下一代,不仅能熟练运用AI这个强大工具,还能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们会真正成长为能够与AI协同合作、适应未来智能社会的创新人才。想想就觉得特别期待,说不定在未来,那些改变世界的科技领军人物,就出自这群从小接受规范AI教育的孩子当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