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假象如薄冰碎裂,停火协议刚签,战火便已重燃,由于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武装的意外加入,中巴经济走廊这条东方巨龙的“世纪通道”,正血流不止。

当南亚再度滑向危险边缘,北京的“不干涉”原则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场触及国家利益的危机,是否会改变中国对印巴冲突的态度?这场新起的冲突到底是“巧合”还是印度在背后使坏?



俾路支:帝国边陲的怒火

战火最先在巴基斯坦西部的俾路支省点燃,这片占了巴国近半壁江山、人口却稀疏的土地,仿佛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地下沉睡着丰富的天然气和日渐清新的黄金矿脉,本该是天降甘霖,却成了“资源诅咒”的现实注脚。

当地复杂的部落结构,加上对更大自治权的百年渴望,因资源分配不均而火上浇油。中央政府在基建民生上的长期缺席,与民众的期待落差巨大,分离主义的种子便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疯狂滋长。



自打本世纪初“俾路支解放军”等武装组织冒头,“打打谈谈,谈谈打打”的戏码就没停过,省会奎达一度被外界视为恐怖分子的温床。

明眼人都看得出,俾路支问题的症结,是经济利益分配的极端失衡,以及由此衍生的民族认同危机。若不能从根子上解决资源共享和权力下放,这火,灭不了。



谁曾想,这一次冲突的烈度,竟刷新了近年来的纪录。

停火协议的墨迹还没干透,俾路支分离武装就在短短两天内,对着巴基斯坦的军事目标发动了七十多次袭击,扬言端掉了五十多个军事据点。

更扎眼的是,这帮人完事后还公开叫嚣,这是“决定性一战”,拼命撇清跟外国势力的关系,咬死自己“不是任何人的棋子”,反而把枪口对准巴基斯坦政府,骂其“虚伪欺骗”、“双手沾满鲜血”。



印度:暗影中的推手?

这场看似仓促的停火,实则是南亚火药桶即将二次爆炸前的“战术喘息”。

印度一边在联合国高喊“反恐”,一边通过代理人战争对巴实施“慢性放血”;巴基斯坦既要应对边境线上的坦克集群,又要提防后院俾路支省的定时炸弹。



俾路支武装的声明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他们不仅呼吁世界大国介入,还特别提到了印度,希望印度能在政治、外交甚至军事上支持他们,以摧毁他们眼中的“巴基斯坦主义国家”。

这些人甚至直接向新德里喊话,表示只要印度下决心对巴基斯坦采取“果断行动”,他们就愿意充当印度的“枪”,从巴基斯坦西部配合,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这份赤裸裸的“投名状”无疑将本就紧张的印巴关系推向了更加危险的境地。袭击者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所谓的“印巴边境协同作战”宣言,暗示他们与印度安全部队之间存在某种“非官方的战术默契”。

印度外交部第一时间否认与俾路支武装有关联,但一些迹象表明这种否认显得无力。分析指出,俾路支武装近年来获得的远程制导武器和跨境加密通讯技术,与印度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在技术特征上存在相似之处。



这让人联想到南亚国家间互相利用对方内部矛盾、扶植分裂势力的旧手段。巴基斯坦长期指责印度支持俾路支分离势力,声称掌握印度特工渗透巴基斯坦境内与武装头目会面、提供资金和武器的证据。

几年前,伊朗跨境打击藏在巴基斯坦境内的俾路支武装营地时,巴基斯坦军方就曾暗示,这些武装分子背后有印度情报部门的影子,只是当时没抓到实锤。



近几年,印度驻阿富汗的某个领事馆,被曝出曾给俾路支解放军的头目提供所谓“人道主义援助”。巴基斯坦情报机构也指控,印度陆军特种部队曾在边境附近的查曼地区,偷偷摸摸地教俾路支游击队员怎么玩模块化炸药。

如果这些关于“夹击威胁”和幕后黑手的指控最后都坐实了,那可就意味着印度对其地区策略来了个大转弯——从过去那种藏着掖着的幕后金主,变成更直接的准军事介入,这简直就是在复制它在克什米尔地区搞的那套“低强度战争”模式。



克什米尔:东线燃起的烽火

几乎就在西部俾路支战火重燃的当口,东边的克什米尔地区也没能消停。印度持续往这个火药桶增兵,超过十万大军配上重炮等大家伙已经部署到位,新德里那边更是放出狠话,要“一劳永逸地解决叛军问题”。

这种咄咄逼人的架势,直接导致巴控克什米尔一侧大量平民紧急撤离,据说人数高达二十万。国际社会对可能爆发的人道主义危机表示了谴责,但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局势该升级还是升级。



甚至有消息传出来,说印度军方单方面吹嘘,他们在短时间内就对巴基斯坦的好几个空军基地发动了“闪电突袭”,打得对方“立即投降并要求停火”。这种话的真假先放一边,但它反映出的那种持续备战、磨刀霍霍的心态,可不容小觑。

种种迹象都摆在那儿:东线的停火协议,同样是张废纸,新的军事冲突,说来就来。



中国:龙之角力与红线

南亚次大陆这么一折腾,域外大国的核心利益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波及,地区安全风险,正实实在在地朝着中巴经济走廊这条大动脉蔓延。这条被誉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的经济走廊,对巴基斯坦的经济命脉乃至中国的全球战略棋局都意义非凡。

要命的是,具有关键战略意义的瓜达尔港,恰恰就坐落在局势最不稳定的俾路支省的心脏地带,俾路支省这火药桶一天不安定,走廊的顺畅运行就一天蒙着厚厚的阴影。



面对这么个烂摊子,中国必须得想好最坏的打算。中巴关系虽说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还签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但双方的合作更多还是在反恐和经济发展层面,并没有那种一方挨打另一方必须自动军事介入的共同防御条款。

眼下,优先保障中巴经济走廊的安全,比如进一步加强瓜达尔港这些关键节点的安保力量,同时严格控制自己行动的范围和性质,这恐怕是中国在复杂棋局中最现实的选择了。



结语

中巴经济走廊沿线的弹坑、新德里机场关闭时滞留旅客的眼泪、克什米尔村庄被炮火摧毁的清真寺,都在诉说一个真理:任何通过代理人战争谋取地缘利益的企图,终将反噬操盘者自身。



当印度教狂热分子高喊“阿克hand Bharat”(大印度)时,他们或许该听听伊斯兰堡防空洞里孩童的哭泣——那里传出的,才是南亚真正的未来之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