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战争不局限于地球,已经将备战范围延伸至太空,以期占据优势
最近,美国在“太空战”领域动作频频,4月下旬,美国太空军发布《太空作战:规划者框架》,首次系统性定义“太空战”概念,并明确其从“防御性支持”向“攻防一体化”的战略转变,5月2日,美陆军军官更进一步强调,运用太空作战的能力在现代战场上至关重要,其还表示美国陆军正在开发一种新型太空电子战系统,希望能借此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占据优势。
毫无疑问,当今战争不再局限于陆地、海洋与空中,而是逐步延伸至外太空,甚至可以想象未来可能在星际空间发生的战争,而在科幻小说《太空之城·反击》中,作者就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高度拟真的星际战争世界。
故事设定在700年后,人类面对来自“星际联盟”的外星入侵,不得不以空天军应战,文中描述的作战平台与武器体系极具未来感,也具备理论逻辑。
小说里提到的科幻武器特别多,除了我们熟知的量子战机、空天母舰之外,还有几款极为特殊的、目前并未有太多人提及的武器,不过,其极有可能是下一步战争装备的发展方向。
地磁守护生命,消磁武器无声致命,这种非接触式武器重塑生存格局
首先,要介绍的,是一款威力巨大的雷暴消磁武器,这款武器是外星人用来消灭地球磁场的。
大家要明白的是,我们的地球之所以能够孕育出生命,除了适宜的温度、液态水、浓度适宜的大气层以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稳定的磁场。然而,尽管地球是一个庞然大物,但地磁场的强度很微弱,大约只有25到65微特斯拉,好的冰箱贴都比它强上百倍。不过,尽管地磁场很微弱,但是它很稳定,并形成了一个磁层,足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免受太阳风和有害宇宙辐射。
在去年3月末,地球发生了特大地磁暴,太阳风被磁场排斥到地球两极,与大气层产生反应,出现了极光现象。当时,在世界各地的高纬度地区,包括我国东北部分地区,有很多朋友都看到了极光。所以说,人类文明非常幸运,如果地球没有磁场的保护,那么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消磁之后的地球是一幅什么景象呢?
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出来:地球大气层被剥离,人类和生物直接暴露在有害宇宙辐射和太阳风中。与此同时,由于地应力发生变化,地震突然出现,人类无暇顾及建筑倒塌,生物被焚烧,只能在灼热的阳光下艰难逃生。
总而言之,雷暴消磁武器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派遣一兵一卒,而是进行非接触作战,以最小代价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接着,我们继续来说其他一些特殊的武器。比如,外星人使用的定向能武器,定向核爆粒子炮。这款武器特殊在,他能使用高能能量束,集中打击一处目标。其打击威力堪比地球核武器,但比核武器更加精准可控。再比如,反自然武器,这款武器能够人为制造出包括气雾、雷电、冰雹、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在小说里,星际联盟使用它后,人类在短时间内灭亡了几十亿人,非常恐怖。
星际战争重震慑加打击,以小规模进攻瓦解意志,实现低代价大胜利
那么到具体战争中,星际战争又该怎么打呢?
分析来看,星际战争一般主要呈现出3种新的作战形式。
一,规模有限的慑打一体战;二,未来科技催生的科技赋能战;三,精准击杀战。
具体展开来说。首先,规模有限的慑打一体战。
通俗点理解,就是在发起战争的时候,没有用尽全力,只是使用部分力量进行威慑,从而使敌方意志瓦解,迫使敌方投降。之所以不用尽全力,是因为在交战中处于优势的一方,希望通过有限规模的战争,以付出最小的代价和通过最佳的方式,在战争中达成最大效益。
在科幻小说中,外星人星际联盟入侵地球的起始阶段时,采用的就是慑打一体战。具体用到的武器,则是前面我提到的雷暴消磁。外星人起初没有动用大量军队入侵人类,主要考虑的是成本问题。地球文明发展程度只比星际联盟低一个等级,因此,人类在军事上是有一定反击能力的。星际联盟考虑到全面战争的代价,便选择规模有限的慑打一体战,极大降低了战争成本,也让人类文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科技赋能战以高端武器为核心,实施必杀性打击,戴森球可摧毁星球
第二种战法,是未来科技催生的科技赋能战。
未来科技催生的科技赋能战指的就是,利用未来科技改变战争规则,赢得战场先机。这种战法,突出表现在一个方面,高端武器起到必杀作用。
高端武器起到必杀作用,这个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很容易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于1945年8月,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造成数十万日本人死亡,并直接促使二战结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核武器,高端武器的使用在战场起到了必杀作用。70多年过去了,时至今天,核武器依然属于高端武器,同样能在战场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个例子说完了,我们再回到小说当中。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在700年之后,在那个时候,尽管核武器依然存在,但它早已不能算作高端武器了。因为在星际战争中,动不动就是毁灭一个星球,显然核武器没有这么大的破坏效果。
那么,700年后人类使用的高端武器是什么呢?
小说里介绍了一款科幻武器,叫戴森球,他是人类科学家研制出来的最厉害的武器,一旦启用,随随便便就能毁灭一个星球,甚至能干扰整个恒星系内的其他星体运行。如此恐怖的戴森球,其实并不是它自身就可以产生强大的能量。戴森球主要依靠包裹某颗恒星,来获得其绝大多数甚至全部的能量,然后将能量输出,打击敌方星球。在小说里,人类使用戴森球汲取了太阳能量,对准星际联盟的空天母船发动袭击,迫使外星舰队做出了妥协。
精准击杀战聚焦敌弱点,人类袭击外星能量中继站天墟,成关键战点
前面两种战法,规模有限的慑打一体战和未来科技催生的科技赋能战,已经说完了。最后,来看第三种战法,精准击杀战。
精准击杀战,如果用《孙子兵法》里面的战法来解释,就是一句话: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意思是说,发起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是由于冲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简单来说,就是攻击敌人的弱点、命门。
这种战法,注重对敌方的关键节点、关键目标进行“点穴式”打击,最终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还是拿俄乌冲突来举例子,如今随着北约援乌力度下降,乌军在战场陷入被动。在这个阶段,俄军一方面继续在全线多个战场推进。同时,另一方面,也在大力轰炸乌克兰后方的重要能源设施,包括水电站、热电厂、天然气储存场等等,都遭到轰炸。
对于乌克兰来说,重要能源设施就是它的弱点和命门。俄军频繁轰炸这些地方,除了对居民用电产生影响以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对乌克兰经济和军事战略产生影响,致使其军事设施无法正常运行,从而降低乌军的抵御能力。
回到小说当中,在小说里,人类空天军战士采用的精准击杀战,更为明显。在星际联盟多轮打击之后,地球人口已经削减了大约100多亿,整个人类文明几乎快要灭亡了。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英勇的空天军战士选择直接打击外星人的能量中继站,天墟。
天墟是星际联盟的能量枢纽,以维持他们在宇宙范围内的霸权地位。人类空天军战士选择进攻这里,就是精准击杀、直取要害。外星人的命门被攻击后,所有外星舰队全部回防,但人类抱着一颗必死的决心与之对抗,誓要击碎天墟,在这一攻一防之间,将精准击杀战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以上这些战法只是这本小说里体现的一部分。从科幻到现实,太空战与星际战争的构想并非全然幻想。今日的轨道防御系统、星链网络、间谍卫星、太空导弹等,已是现实的一部分。随着各国持续推进高轨道布局与反卫星部署,太空已成为新一轮军事竞赛的关键战场。
未来如果战争真的扩展至星际,打的将不只是技术,还是工业能力、战略调度、能源系统与人工智能的全面较量。科技越进步,战场边界越模糊。天上不再只是星星的领域,它或将成为人类下一场大冲突的舞台。
小说不仅表达了人类团结对抗外星人,更表达科技与人性要平衡发展
不过,虽然今天我们说了战争,但这本小说表达的思想仍是和平。
比如书中提到,在末日危机下的人类共同抵御外星人入侵的场景。原本人类已经被分化成两个不同的世界,S区和X区。S区的人高高在上,看不起X区的人。但当所有人都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他们又难得拥抱在一起,不分贫富、不分高低,一起应对战争,最后击败了外星人。这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大爱。
再比如,在地球和星际联盟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星际联盟差点灭掉的人类空天军战士,选择用战机护航外星人,显然表达出了作者对和平的呼吁。同时往大的方面说,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对现实世界有警醒作用。
除了军事战争要素以外,小说里关于科技和情感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很难不让人感触颇多。比如,里面提到的双区上下城制度,将科技高度发展对人类情感的冲击表现得特别深刻。这告诉我们,科学理性和人类情感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科技固然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但人类也不能忽视情感的重要性,这关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一本好的科幻小说,一定是映照现实的。不过,我们目前还不用担心《太空之城·反击》里写的,人类会因为科技发展变得越来越冷漠,或者在未来某一天,地球可能遭到外星文明的入侵。
因为科幻的本质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用天马行空的表现手段,表达对人本身、对当下世界的思考,进而让我们开始改变。若说到对现实的警示,那就是,未来如果战争真的扩展至星际,打的将不只是技术,还是工业能力、战略调度、能源系统与人工智能的全面较量,为此,我们也要早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