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好友,谈到书法创新的问题,也是各抒己见,但是,最终的统一点,就在于以传统为基,融合诸体之长,彰显个性,说到这样的特点,笔者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魏晋小楷,别具一格,自成一体,是书坛之清流。
一直以来,很多朋友或许也和笔者一样,通过视频在学习魏晋小楷书法,书法,主攻的方向,就是魏碑,只不过,魏碑书法,却做到了融古出新,这也是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用行书的笔意,写魏碑,既有稳如泰山的气质特点,又有灵动活脱的一面。
晨读新拓墨迹,忽见案头几帧随手书写的字迹,笔意纵横间竟有不期而遇之美。这些字迹,恰似山间清泉,未加雕琢却自成妙境。观其点画,起承转合间流露出书写者对传统的深刻理解,更在不经意处见性灵。余不禁掩卷而叹,书法之真趣,或正在此"无心插柳"之境。
遥想盛唐,抄经僧侣以虔诚写就的经卷,未署名却字字珠玑。工整小楷如《灵飞经》,是宗教修行载体,更是书法艺术结晶。今人以 “专业” 论书,忽略书法最初的功能性与精神性。这份随手手稿与写经体暗合:笔画简却见法度,气息贯通无散漫。
近年来书坛 “素人书法” 如空谷足音。保安许一飞隶书朴拙,“抹灰哥” 石建国行草率意,女裁缝刘智莉小楷清雅。他们笔墨不雕琢,凭真性情直抵人心。手稿的轻盈之气是 “素人美学” 注脚,书写者未受展厅效应影响,自由书写抵达艺术本真。
细观墨迹,起笔锋芒微露似有犹疑,行笔渐趋沉稳力透纸背。撇如柳枝拂风,捺若苍松探涧,点画刚柔并济。尤其作者在墨色处理上大胆尝试,浓淡枯湿间有宋人 “涨墨法” 韵致。这种自然变化如音乐即兴演奏,赋予作品生命力。
这份手稿与唐代写经神似,绝非简单复古。书写者深谙传统又未被法度束缚,不经意加重的笔画,延续写经体节奏感,融入现代审美张力。旧报纸上的字迹,纸张肌理与墨色渗透,生出 “金石气” 与 “烟火气” 交融的独特质感。
最令余动容者,是这些随手书写的日常性。旧报纸墨迹带油墨香与岁月褶皱,既是艺术创作,更是生活记录。其提醒我们:书法非象牙塔高雅游戏,而是文人日常的呼吸吐纳。被时间浸染的纸张似文化记忆的年轮,让观者在审美外感受历史温度与生命厚度。
墨痕非独技巧,乃书写者心迹投射。这份随手手稿,无意于佳乃佳,如 “平常心是道”。启示我们:书法最高境界或许是在敬畏传统与解放性灵间找平衡,于日常书写达艺术永恒。当展厅巨幅作品成视觉快餐,尺素寸心的真诚书写,才是书法作为 “人的艺术” 的真正价值。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的小楷却表现出一种非常儒雅的格调,尤其是突出了一种虔诚和静谧的感觉,相信,你看到后,也会有类似的感想的。
不过,在他的小楷中,也有独到的地方,那就是在笔墨上,却采用了一种很是饱满的笔墨状态,笔画丰腴肥硕,但是,却没有累赘感,反而却隔日一种很飘逸的状态,这种处理手法,是不是对你也有一种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