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为我们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在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上作出新贡献。贵阳各区(市、县)要立足本地优势,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兴业是基础。县域要发展,关键靠产业,没有产业的大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大提升。我们要发展现代山地都市高效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加工、流通、农旅及其他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业、山地小型农机产业;发展现代工业,指导区县聚焦“一主一特”动态调整、滚动实施产业“两图两库两池”,提升省级开发区投入强度、产出密度,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第四代住宅、避暑旅居等新型地产。
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强县是支撑。县城地处“城尾乡头”,县城功能越强,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就越大。
我们要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提升县城品质;增强人口聚集功能,坚持建好县城转移一批、抓好开发吸引一批、做好产业集聚一批、搞好服务回流一批,完善“卡、钱、户、房、岗”人才政策;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推动县域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优化与质量提升,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大岗位、车位、床位、学位“四位”供给,做好“一老一小一低一贫一弱”重点人群服务保障。
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富民是目的。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来。我们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两项政策”衔接并轨,做到开发式帮扶、兜底保障、专项救助紧密衔接,深化“六条路径”盘活低效闲置资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抓好农村“五类人才”建设,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深化农村“五治”工作,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聚焦“四项收入”,多措并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县域经济这个“牛鼻子”,在因地制宜上下功夫,在优化布局上花力气,在技术创新上出实招,定能以“强县城”服务“强省会”,为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贵阳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