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经验,学术的视角。

—— 同学社Academy

课程简介 / 2025

同学社Academy

90后青年诗人的诗歌课


课程介绍

本次诗歌课总共10节,由5位90后青年诗人担任讲师,每位诗人讲授2节课程。

这门系列课程与其说是“课程”,不如说是“专题讲座与工作坊”,这意味着每一位诗人都有最大程度的自由发挥空间,不必为了凹一个总体的框架而受限。

每一位诗人讲授的内容与风格都截然不同,一定是自己体会最深、最想表达的那一部分——「诗歌与现实」、「诗的音乐性」、「诗与我」、「诗与舞」......同时,也会鼓励学员们写出自己的作品——学期结束前,每一位学员都可以在五位讲师中选择一位,发送自己写的诗,讲师会用心阅读每一首并给出回复。五位讲师会在全部作品中评选出若干“最佳学员”给出平台方的奖励(详见文末),除此外,每一首好诗都有机会被推荐给相关期刊的编辑。

以及,备课的过程中正好看到了“是光诗歌”(服务于乡村儿童的乡村诗歌教育公益组织,解决孩子们缺乏情感表达渠道与心灵关注的问题)的月捐项目回归,作为一个月捐人,灵光一闪,两件事就这么联系在了一起:本次策划与每一位诗人收入的10%会捐赠给“是光诗歌”,会有更多写诗的孩子,而“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

已经说了太多,接下来的时间交给诗人们吧。

——策划阿乔(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就职于出版行业)

适合人群

1、面向任何对诗歌有兴趣的学员,无专业门槛,高中生、大学生、上班族及其他人士都可参与;

2、想读更多的诗,或想开始写诗的同学;

3、有一定的诗歌阅读与写作经验的同学;

4、有意向申请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学位的同学。

课程大纲与讲师信息

第一节 《 的内与外:语言质地和现实回响》 —— 诗歌的声音

讲师:冯昕

我主讲的两次课程和自己的专业跟研究方向相关,从新诗研究的一点点积累出发,虽然中间会介绍一些我认为比较好的诗歌研究成果,但落点并不是在介绍文学研究的工作方式(甚至展示“如何做研究”),还是在于如何感受和理解诗。另外,就是尽量多介绍一些诗(各种各样的诗)给大家,不只是公认的大诗人和他们的好诗,写得不够好但足够有意思的诗我们也可以一起读。

具体而言,这两次课程基于对中国新诗史的一些背景性的认识,讨论有关诗歌“外部”和“内部”,也就是“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中我觉得比较重要两个部分。

第一次课关于形式,我想讨论的是“新诗的音乐性”。因为这个问题关涉新诗的“合法性”,也是新诗成立的本质特征,比如,和广义上的“古诗”相对应的不押韵的自由体诗,怎样才能让我们把它理解成“诗”,如何构建它的诗意?诗意在是在视觉还是听觉层面上生效?和“音乐性”相关的问题也可以延展到更多层面,比如说不同时代的诗人在对诗歌声音的不同理解、诗歌翻译中的声音传递等等。

【阅读材料】

李章斌:《论新诗节奏的速度、停顿以及起伏》,载《文艺研究》2022年第11期。

李章斌:《“非格律韵律”:一种新的韵律学路径》,载《文艺争鸣》2014年第10期。

希尼:《测听奥登》

希尼:《归功于诗》

第二节《“诗”的内与外:语言质地和现实回响》——诗歌和现实

讲师:冯昕

第二次课关于内容,我想讨论“诗歌和现实世界”。这几年以来,大概大家都意识到了世界、时代正迫使我们去注意它们发生的剧烈异动。“纯文学”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其实没有办法区隔开。那些在文学的层面上能让我们深受触动的诗背后有怎样的现实感觉?面对让我们受到冲击甚至形成创伤的事件时,诗歌能在什么层面上展现它自身的意义?诗人们的应对之道是什么?

在具体讲的过程中,我会准备一些诗歌和诗人的例子,课程引向的也不是结论,而更像是开放性的节点或自主思考的起点。

【阅读材料】

袁可嘉《新诗现代化》

希尼《诗的校正》

麦克里希《诗与公众世界》

姜涛《从“大众化”到“公共性”:一个诗歌史的线索》


讲师:冯昕,1995年生,广西南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在读。作品发表于《上海文学》等刊物。

第三节、「我」来成为一首诗

讲师:李曼旎

在第一次课上,我们将一起探索诗歌中的“我”:诗歌中的叙述者、抒情的核心、或一个虚构的人物……我会以部分当代诗作为例,以“我”为切入点,感受其中的情感与技艺。此外,我也会介绍一些诗歌创作的可能路径,和大家一同在创作中探索自我的存在、触碰记忆与想象的边界。希望大家能看见不同的自己。

【阅读材料】

顾城《一代人》《歌颂世界》

曼旎《暴力的爱》

张枣《镜中》

朱洵《没法……》《合理的孤寂》《蹲下来》

马雁《樱桃》

曹疏影《她的小舌时时救我》

奕进《我假装自己不去想你》

海子《答复》

可仔《泥塑的身体》

翟永明《憧憬》

郑小琼《水在水里……》

子木《告别》

塔可科夫斯基《草之书》《在世界的中央》《演员》

夏宇《腹语术》《简单未来式》

商禽《灭火机》

第四节、“甜美的诗意世界

讲师:李曼旎

第二次课上,我们会看见诗歌中的另类表达,游走于甜美又神秘的诗歌迷宫,醉心于一个个动人的童话,也看见童话背后的事物。希望大家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尝试不同风格,亦与其他体裁、形式相结合,探索诗歌的无限可能。

【阅读材料】

1.儿童口吻的诗:孤独个体游走于小小世界:顾城、普希金童话诗、布罗茨基《小拖船之歌》、马雅可夫斯基儿童诗、蓝蓝的诗;体现出纯真哲理的诗,如谷川俊太郎、金子美铃;

2.奇幻与现实交融:夏宇、洛尔迦、阿多尼斯、寺山修司等;

3.动物寓言:特德休斯、玛丽安摩尔动物诗等,博尔赫斯《老虎的金黄》;

4.成人童话:辛波斯卡、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


讲师:李曼旎,文学硕士在读,诗作散见《创世纪》《字花》《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江南诗》等刊物。2024年出版首部诗集《荷花是你没有见过的人》,同年获金车新诗奖。

第五节、日常、制作与诗歌

讲师:可仔

在这次课中,我想将诗歌的阅读和写作过程视为一种制作物品的日常行为。这里的「制作」是广义的,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打扫、修补、折叠、雕刻、焊接...我尝试从这些对日常行为的微细、具身的想象出发,提供一个在诗歌经典文本之外的关于「创造」的线索,这些想象和创造不遵循传统现实主义或超现实主义中的逻辑,也不同于一些诗学搭建的“创造力神话”的框架。通过对这些制作行为讨论,我想和大家重新思考作为一种「过程」的创造,以及ta和我们内在生命的联结。也期待尝试和大家共同编织、思考一种不同的书写逻辑:当「建造」作为一种主流书写策略时,我们可以如何尝试通过书写本身去「拆解和修复」世界。

课程中我们也会有一部分时间穿插讨论和互动,涉及一些简单的问题:

1.第一次阅读(或写作)诗歌是在什么情境下?当时的动机是怎样的?

2.通常在什么时候(阅读)写作?周围的环境,空间。

3.在阅读(或写作)诗歌的历程中,对于诗歌的想象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通过这次课程,提供给大家一个开放的讨论环境,在互动中尝试编织出一些属于自己的答案。这节课想尝试分享的不会是一个文学史的学习课程,而是让不同的想象力张开嘴唇的空间。

PS: 本次课程请大家带一个日常生活中自己经常使用的物品。

【阅读材料】

可仔《洗碗时写的诗》

多好《米》

小王《做月饼的时候,我想起久未谋面的朋友》

方李靖《火焰鸟的诞生》

李曼旎《微型恐怖小故事系列03-砧板》

徐艺函《象外采访 | 我做的陶艺没有那么多棱角,没什么形状,我也是这样》

Le Guin:女性叙事的背袋理论

唐娜•哈拉维《与麻烦共存》|播种世界:为地球他者共存的种子背袋

Ingold, T. (2010). The textility of making.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34(1), 91-102.

第六节、诗与舞

讲师:可仔

“人不是生于思,而是生于舞。”这是一句我在关于原住民的世界学习中听闻的话,它概述了我们创造生活的源初动机。最初期的诗歌也和集体经验,庆祝仪式相伴生。在殖民和工业化的漫长历程中,人们对写作的空间想象急剧塌缩:写作者成为了坐在摇椅和格子间,每天守候在电脑前的生产者。在这个世代,我们对写作的想象还有哪些可能?这节课我们会一起复返原住民的世界,尝试一起成为“山顶洞人”(你也可以更“返祖”一些成为猩猩),共同想象一种“生于舞”的生活。在名词、概念已经被固定下来之前,我们和书本的词语之间还可以有哪些更生动的关系?我们会尝试一起来做词语的肢体游戏,让身体先于我们起笔。

PS:为了保证课程效果,参与者尽可能需要开视频,如果参与者介意也可以不开。

【阅读材料】

可仔工作室《诗歌工作坊手记》

结绳志《万物的黎明:人类新史》的批判考古学

[美]罗宾•沃尔•基默尔《编结茅香:来自印第安文明的古老智慧与植物的启迪》(种植茅香--学习有生命的语法一节)

[美]詹姆斯·克里弗德《复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导论部分)


讲师:可仔,一只精灵,在人类世界的身份是写诗和做人类学。我着迷一切想象力,以及人和万物之间的关系。最近的愿望是自己种植一片食物森林。

在写作和教学经验上,一些可供参考的相关经历:

未名诗歌奖

再望青年诗人提名奖

单读&瑞士文化基金会“新声计划”

书目:《雨天,我们去纪念馆》;《单读39: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合作作者);《我们被夹在两道风里:海岛游击接力共写》(合作作者,from浦口工厂);《周育茹的口述诗》(即出)

驻地写作:2021方志小说成都《重建桐梓林》

公共写作:《三代女性的离散与游牧》;《照护是一种弱者道德吗?》结绳志

公众号:可仔工作室

第七节、反讽:一堂写作前的思修课

讲师:小王

认识反讽与其说是一堂写作课,不如说是一堂写作前的心理建设课。假如我们将反讽看作辩证法的否定性环节,可以让我们的主观感受趋于客观和全面,用以破除成见、二元对立或各种文体形式的束缚。但同时,批判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发展及产出提供前提条件,而非为了批判而批判以致归于虚无。反讽有助于我们跳出思辨的循环和语言的桎梏,跳出自我沉溺,也帮助我们逐步将反思跳出“自我”的范畴。现实生活不像思辨一般,可以持续放大自我对于事物或概念的掌控力。为了破除这种幻觉,也许我们可以从一种反讽的生活状态开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恰恰不应止步于反讽。关系和对话的发生不在于自我的思辨和想象,不在于我们对事物所下的判断,而在于承担责任。在写作面前,我们永远需要更勇敢一点。

【阅读材料】

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保罗•德•曼《解构之图》

张枣《镜中》

李白《月下独酌》

波德莱尔《致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

威廉•卡洛斯《便条》

保罗•策兰《死亡赋格曲》

西西《长着胡子的门神》

第八节、走出文本:从阅读、写作到生活

讲师:小王

或许阅读并未使我们的写作变得更为流畅,或许生活并不总是激发我们的创作热情。写作过程总是充满挑战,不可能全然像游戏那样轻松。面对写作的焦虑,我们是否常常想通过文本来保护自己?书永远也读不完,生活当中也存在许多无法以反讽来应对的挑战。将矛盾简化为二元对立的选择题,有没有可能只是一种方便之法?本节课一方面延续上节课的知识点,分析西方的文艺观念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将讨论不同的文体,分享当代多样化的写作实践。从阅读出发,让写作能为生活真正提供心灵的证据。也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写作当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阅读材料】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

王德威《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肯尼思•S•林恩《海明威》

何其芳《欢乐》、《生活是多么广阔》

海明威《雨中的猫》

小王《咆哮的耳背老头》

孙球《打工日记》

可仔《植物小史》

胡了了《中原》

张峰阁《晚祷》

柿柿《谁偷吃了草莓?》


讲师:那祺伟,人称小王。因姓氏被朋友戏称“王爷”,误传“小王”。做过医疗器械黑手党和流动图书馆书车游侠。世界文淆考研爱好者(和考试的关系是“老人与海”)。有个人公众号“小王的涂鸦手册”,诗集《鸡蛋关于游牧的十种想象》。

第九节、文学奖的困境——以林荣三文学奖为例

讲师:洪万达

第一堂课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年度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以近十年为例,其背后一连串的评审组成原则、审美转向,并将得奖诗作加以分类,理解出一种同时是「成功却又失败」的范式。不说平常人,就连「作者」可能都生活在社会形塑出的一种集体幻象。文学「奖」不再光荣,仅是换皮重生,赚取生活津贴,我们如何理解「这种杰作」?

【阅读材料】

言叔夏《白马走过天亮》2011第七届散文三奖

林楷伦《雪卡毒》2020第十六届小说首奖

刘梓洁《父后七日》2006第二届散文首奖

湖南虫《一起移动》2014第十届新诗奖三奖

萧诒徽《并不》

吴家骏《新兵战斗指南》

皓玮《二月》

曹驭博《与蒂蒂复健一日》

游善钧《褪色的马》

陈昌远《按键》

第十节、聊一聊自己的诗集《一袋米要扛几楼》

讲师:洪万达

第二堂课我想接续谈谈自己的得奖诗作〈一袋米要扛几楼〉,尽可能客观地与第一堂课提及之得奖诗作做比较:〈一袋米〉是一首「破格」诗作吗?动漫迷因梗入诗,是一种「计谋」还是一种愚勇呢?我也想问大家,现代诗一定得要有什么贡献吗,有没有可能作者依靠作品救赎了自己,救赎他人,只是一种「刚好」?这回到创作的基本问题:为什么创作、又要如何创作?我会以〈一袋米〉做一次简单的示范。

【阅读材料】

《一袋米要扛幾樓》,洪万达著,时报出版,2023-7-11



讲师:洪万达,1997年生,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

周梦蝶诗奖首奖

台北文学奖现代诗组首奖

教育部文艺创作奖

著有《一袋米要扛几楼》《梅比斯》《咸蛋超人》。

时间安排

5.24周六、5.25周日 20:00 -21:30 — 冯昕

5.31周六、6.1周日 20:00 -21:30 — 李曼旎

6.7周六、6.8周日 20:00 -21:30 — 小王

6.14周六、6.15周日 20:00 -21:30 — 洪万达

6.21周六、6.22周日 20:00 -21:30 — 可仔

课程须知

每位学员都可以在 7.1 之前选择一位讲师发送自己的诗歌作品(不强求,最多三首,要求是现代诗)并得到该讲师的回复。讲师会在收到的所有作品中评选出 1 位 “ 最佳学员 ” 返还本次全额学费,另有 2 位 “ 优秀学员 ” 会得到一张 7 折优惠券,可用于后续 “ 文学实习生 ” 系列的任意其他课程(不可转让,后续课程可关注文末公众号 “ 鸟乔的笔记本 ” )。

报名信息 / 2025

同学社Academy

1、时间:2025年5月24日-6月22日(详见上述课程时间安排)

2、地点: 线上 · 腾讯会议(结束后,有录播回放,有效期3个月)

3、课程对象 :同学社参与学员多为16岁以上对人文社科感兴趣的小伙伴;如对课程有浓厚兴趣,也欢迎其他年龄段学员报名。

4、报名费用:980元

6、课程优惠:

早鸟价:930元/人,早鸟报名截止日期为2025年5月15日。

双人以上团购价:930元。

早鸟加双人以上团购价:910元。

同学社课程分享福利:将此文分享到朋友圈集齐20个赞,报名课程可再减免50元。

7、报名方式: 请添加同学社小助手微信:shewen123321。简单自我介绍后,联系同学社Academy小助手进行微信或支付宝转账。营地成行后,小助手会将导师和学员加到同一微信群进行后续课程交流。

8、退费说明: 课程成行后,活动前14天之前取消的,退还90%活动费用; 活动前10天之前取消的,退还70%活动费用;活动前10天内及当天取消的, 不予退款。


暑期其他项目/ 2025

同学社Academy

同学社 Academy

2025年暑假项目

往期项目/ 2025

同学社Academy

一、寒暑期学术生活营

《2019年暑期学院@北京 | 反思习以为常的生活,成为更完整的人》

《 2020年寒假学院@北京|人类学、社会学、哲学》


杭州学术生活营地 · 分享会

二、人类学田野调查体验营


泉州营地 · 民间信仰参与式观察

三、自我探索与艺术共创营


杭州自我探索营地

四、线上系列课程/活动

五、线下系列课程/活动

《2019年十一课程@北京|重拾大学的人文精神》

六、专业和学校系列分享会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