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以来,东部8个省(市)积极与西部10个省(区、市)开展帮扶协作,不断拓展帮扶领域,逐渐形成区域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东西部协作省份选派优秀干部挂职,广泛开展人才交流,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采取双向挂职、两地培训、委托培养和组团式支教、支医、支农等方式,加大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等领域的协作力度,把东部地区的先进理念、人才、技术、信息、经验等要素传播到西部地区。为西部地区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定向招聘会,支持西部劳动力到东部就业或在本地就近就业,促进各族人口流动融居。例如,近年来西部地区开展“春风行动”、东西部劳务协作系列专场招聘等活动,其中,甘肃省不断深化与天津、山东等地劳务协作,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累计向两地输转农村劳动力4.65万名。


▲今年2月,贵州省榕江县城北新区体育馆,南海区·榕江县2025年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暨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举行。图源:天眼新闻

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通过项目帮扶,东部地区为西部地区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支持西部发展特色产业,把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市场资源与西部地区的自然禀赋、特色文化相结合,协作打造产业集群,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各民族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例如,2023年东部地区积极推广本地乡村振兴经验,帮助西部地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打造了1311个乡村振兴样板村。2024年广东广州市安排3个区结对帮扶贵州毕节市7个县(市、区),向毕节提供财政援助资金3.77亿元,共建产业园区8个,引导推动93家企业到毕节投资兴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例如,2023年东部8个省(市)向西部10个省(区、市)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31.9亿元,协作双方互派党政挂职干部3045人、专业技术人才2.5万人。在协作双方共同努力下,一大批帮扶项目落地见效。宁夏盐池县与福建石狮市确定对口协作关系以来,持续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推进两地资源整合利用,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中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医疗和教育水平实现明显提升,不断推动新时代闽宁协作结出更多硕果。

深化东西部协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途径。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在东西部协作全过程中,持续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促进人口流动融居。加快西部地区交通路网建设,以交通现代化加速人口流动,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交通通达性和便利性。顺应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支持东中部地区城镇吸纳更多民族地区人口,鼓励东部人才到西部支援,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融居,进一步优化人口分布格局。以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为切入点,整合政策、基础设施、文化、人力、经费等方面资源,推进智慧社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在推进物理空间互嵌的同时,积极推动网络空间互嵌,防止信息茧房等虚拟空间屏障。


▲4月23日,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志愿者王俊文(后排左三)带着学生一起唱歌。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增进文化认同。深化文旅融合,打造跨区域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串联起东西部自然与人文资源。推动中华文化符号融入公共空间,增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艺术装置,塑造共同文化空间。办好传统节庆与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学校、家庭、社区、媒体、社会组织等渠道,拓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促进各民族在系统化、立体化的文化共享与精神共通中实现相互嵌入。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创新产业协同、就业促进、资源共享等路径,形成跨区域资源要素配置网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推动东西部协作从单向帮扶转向双向赋能、相互促进,增强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力度,提升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通过东西部共建产业园、劳务协作等方式,促进西部地区融入东部地区产业链,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得来、融得入、过得好”。支持东西部地区社会组织合作,加强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等服务,提升各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矛盾纠纷调处“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深化心理联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东西部互派干部挂职、组织劳务协作等过程中,拉紧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制定差异化支持措施,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心理调适服务。选树东西部协作中涌现出的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事迹,激发团结奋进的共鸣。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资金项目(项目号2025SZL13)阶段性成果。】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牛锐 海宁

制作 |石建杭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