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了“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中国政法大学积极响应新文科建设号召,先后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法工融合”教育创新实践,共同探索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构建“法工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当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需求。其中,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更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智力支撑。新文科建设正经历从学科边界重构到认知范式跃迁的深层变革。推动人文社科与数智科技的“双向奔赴”,有利于实现对新文科建设的“双向赋能”。
学校联手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以“法工融合”为轴心,打造“法学×信息科技”超级接口,以“数字法治”为内核,创建“数字法学知识图谱+智能法治能力矩阵”,以“生态共建”为基底,形成“人才共育—平台共享—科研共进”的协同创新闭环,探索法学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为新文科建设注入新动能,构建起服务数字时代法治建设的创新生态。
学校充分发挥法学学科优势,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管理等领域的强势学科深度融合,推出多个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打破传统单一学科、单一学校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前沿的法工融合教育资源。
自2025年起,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学两个专业开展联合培养,每年每专业各招生30人。开展本科生短期交换学习项目,两校每学期互派不超过10名本科生,涉及法学、侦查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多个专业。在课程修读计划制定、学分认定等方面建立完善机制,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跨学科课程,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跨学科思维,增强其对法工交叉领域的认知和理解。
学校与北京邮电大学开展智慧法学人才联合培养。前者成立“法学(北京邮电大学联合培养智慧法学实验班)”,后者成立“法学(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培养智慧法律实验班)”。实验班每年各招生30人,第三年分别赴对方院校开展沉浸式学习,加强校园学术和文化熏陶。面向本科生开放法学、政治学、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通识课程,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推动知识结构“破界”,培养“文科生懂代码、工科生通法理”的跨界视野。
协同创新打造“法工融合”内涵发展新生态
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通过加强资源互融互通共享,构建“三链耦合”协同机制:通过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打通“科研链—学科链—师资链”,形成价值倍增效应。
搭建有组织科研平台,创新科学研究合作。一是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学校选派法学领域专家,北京理工大学选派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专家共同组成跨学科研究团队,聚焦数据法治、网络安全法治等前沿领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二是共建共享科研平台。整合各校科研资源,策划建立科研协作机构和实验室,开放共享实验室、模拟法庭等实验实训设施和场所,给予专业的软硬件支持,打造法工交叉研究的前沿阵地。三是依托高等学校法学教材研究基地这一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建《数字法学》等法学教材。
聚焦科技法治、数智法学,创新学科建设。一是以新兴交叉学科培育为重点。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聚焦“法学、管理和数智技术”,通过交叉融合培育新学科方向,推进智慧法学建设,新增“智慧司法管理”“法律大数据分析”等交叉学科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智技术解决法学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学科协同发展机制为保障。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定期举办学科建设研讨会,共同探讨学科发展战略和课程设置。在学科评估和专业建设中,两校相互借鉴经验,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提升学科水平。
强化培养,加强交流,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制定教师教学培训计划,联合引进和培养兼具法学与工科背景的教师,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与研究,为新兴学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打造一支既懂法律又精通技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二是定期互派骨干教师交流,选派一定数量教师赴对方学校开展短期培训或访学,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学理念更新和科研能力提升。有组织探讨教学问题、创新教学方法,以学术研讨与经验分享活动为载体,不定期组织优秀教师或干部开展学术研讨会和交流座谈会。三是建立教学资源库,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课件、教案、教材等资源。四是互派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授、兼职导师,协同指导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聚焦发展需求持续拓展“法工融合”新领域
作为国内首家开展“法工融合”系统化育人实践的高校,学校将聚焦发展需要,遵循实践导向,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持续推动“法工融合”发展成果的落地应用。
人才培养深化拓展。一是在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和合作成效,逐步扩大招生规模。二是提高招生标准,选拔具有创新潜质和跨学科兴趣的学生,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进一步探索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法工融合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四是强化升级实践教学,探索与法律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建立一批高水平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法工融合业务场景和实践机会。
科学研究协同突破。一是进一步探索共建“法工融合创新研究中心”等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专注于在数据法治、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规制等前沿交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研成果。二是组建科研团队,开展科研项目深度合作,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等高层次科研任务,聚焦攻克技术难题和法律瓶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法治社会建设和科技创新提供解决方案。
学科建设融合发展。一是以“智慧法学”为核心,拓展交叉学科研究领域,打造涵盖法律大数据、智能司法、网络空间安全与法律规制等方向的交叉学科集群。通过学科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优势,提升学校法工融合领域的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积极参与教育部学科评估和专业认证工作,以评估和认证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和专业教育水平。争取在相关交叉学科领域获得更高的评估等级和专业认证,为学科发展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师资队伍优化提升。一是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机会。二是积极引进国内外在法工融合领域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学者加盟。三是扩大教师交流规模和层次,促进教学理念、科研方法和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建立一支具有法工交叉创新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谋划拓展。一是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探索联合成立法律科技创新智库,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法规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咨询。二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提升合作层次。联合举办“全球法工融合创新发展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探索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法工融合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政策研究室)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4日 第06版
作者:朱林 冯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