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李德生的12军驻守在苏北地区,负责淮阴、盐城地区的“三支两军”工作。一年后的夏天,12军派出大批干部、战士支工、支农,将苏北局势进一步稳定下来时,李德生突然接到南京军区转达的紧急通知:周总理要你限期到北京,接受新的任务。



情况似乎特别紧急,都不用回南京坐军区飞机北上,而是派北京来的专机,停在盐城空军机场,等李德生到了就飞。他到机场才知道,安徽省军区司令严光在那等候多时,跟着一块去北京。

通过与严光的交谈,李德生猜到自己此行,很可能是跟安徽的“三支两军”和严重局势有关。李德生一到北京,就直奔大会堂。周总理在大会堂的北大厅等候。

周总理的神态是急促的,语气是热情的。握过手后,周总理领着李德生到福建厅谈话。福建厅里,还有副总理李富春、代总参谋长杨成武,以及运动新贵姚文元。

周总理介绍过安徽自66年5月后复杂多变的情况后,便向李德生交代具体任务:12军立即开赴安徽,执行“三支两军”。这个“三支两军”,其实就是利用军队稳定局势。

周总理强调:“中央对安徽的形势非常担心、非常焦急。12军去安徽,是毛主席亲自做的决定。”周总理说完,李富春接着说——重点放在安徽的国民经济建设作用(李是协助周做经济工作的)。



杨成武主要讲12军开往安徽的情况:不许带重型武器装备,暂时留在苏北;兵力部署,开进顺序和方式;安徽的“三支两军”将由中央和军委直接指挥;以及安徽省军区独立1、2师和所有驻皖部队的“三支两军”,都由12军负责。

杨成武还强调,要处理好军政军民关系,搞好军内军外团结。

等周总理、李富春、杨成武说完,李德生说出自己的顾虑:12军去了安徽,那苏北的海防任务怎么办?周总理知道李德生担心什么,无非怕苏北打起什么仗来。

周总理说:“仗,恐怕这十年里都打不起来,苏北的防务问题你就跟南京军区商量一下,可以让别的部队来负责,部分可以交给民兵管理。”

受领任务的当天晚上,李德生彻夜难眠,想着12军到安徽去的种种困难。“三支两军”稳定局势,跟过去行军打仗不一样,这不是硬仗却胜似硬仗。此行,对12军、对李德生,都是一场极为严峻的考验,一个弄不好就会引火上身。

次日,李德生就返回部队,召开军党委常委会议,传达中央和周总理的指示;然后又召开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军委扩大会,传达中央决定,统一思想,部署行动。



部队紧急集结后,除少部分留守外,其余部队悉数开进安徽,分散到安徽各主要地区,军部驻扎在合肥市,领导全省“三支两军”工作。

通过派出干部汇报上来的所见所闻,李德生很快抓住安徽形势的主要矛盾:武斗问题。两派武斗,闹得不可开交,出人命也是常有的事。

因此,李德生进皖后,立即召开驻皖各部队有关领导会议(除12军外,还有60军、68军和二炮的部队)。传达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对安徽“三支两军”的指示,明确全省“三支两军”工作的领导关系——即以12军和李德生为主。

其实中央特地调苏北的12军去安徽工作,不是因为安徽“三支两军”的部队不够用,而是引入一支外来的部队,才能打破安徽混乱不休的奇异平衡。

12军是毛主席和中央调来的,两派热烈欢迎他们的同时,又有各自的想法:势大那派想得到继续支持,势小的那派想得到公平对待。

12军到安徽的第二天,合肥市内就爆发大规模武斗,李德生派出数百名干部战士,高举《毛主席语录》,勇敢地站到两派中间,隔绝双方,又用高音喇叭宣讲中央政策。



干部战士们顶着枪弹和殴打,历经近10个小时终于平息这场武斗。若不是他们出动得及时,又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哪一派都不支持,公平公正,不知道会有多大的伤亡:有人不知道哪里找来几个灌满汽油的大油桶,随时准备炸楼、烧楼,很是骇人。

后续还有类似的武斗情况,李德生都是果断采取这样的措施制止:不站任何一派,制止任何武斗行为。他一边做两派群众的思想工作时,一边做两派头头的工作。

在李德生的调配下,“三支两军”的各级干部深入武斗最激烈的地区做工作。李德生本人也到过两派总部,又是集体、又是个别地谈话,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说他们不许再挑起武斗。

见李德生工作得不错,中央为便于其后续其他工作,任命他为安徽省军管委主任兼安徽省军区司令。很快,12军在安徽制止武斗、收缴武器的情况,被作为典型,由毛主席亲自批转全国。

但安徽全省的武斗情况这就彻底根除了吗?当然没有。李德生还有后手,他抽调大批军队和地方人员,组成一支包含军人、干部、群众、人数庞大的宣传队,前往武斗最顽固、最严重的芜湖宣讲中央政策,让参与武斗和没参与武斗的人都知道,武斗是错误的、是不行的、是毛主席所否定的。



1968年10月,李德生作为安徽省负责人,出席八届十二中全会扩大会议。在开幕式上,毛主席对李德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寒暄一番后,问道:“安徽搞得不错嘛,芜湖问题可复杂了,你们怎么搞的。”

李德生不假思索地回道:“就大造舆论。”这话是简单了些,但确实是12军在安徽“三支两军”一年的经验概括。这话引起了与会同志们的大笑,毛主席也笑了,然后认真说道:“是啊,就是要造舆论。”

毛主席的笑跟其他人的笑不太一样,毛主席是会心一笑,他懂李德生的意思,更懂这句话的含金量。

接着,毛主席,详细论述起这个“大造舆论”,讲我们闹革命闹了几十年,就是靠造舆论,不然怎么拉起这么多队伍,造舆论就是做群众工作。



李德生的突出表现,为后来毛主席对他的不断重用埋下了伏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