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晚,不少消费者反应,收到来自迪奥的短信提示,称5月7日迪奥发现有外部人员未经授权获取了部分客户数据。尽管品牌火速向监管部门报备,但这场数据安全风暴,已然在消费市场掀起轩然大波。面对记者追问,迪奥客服反复强调,泄露数据仅包含客户姓名、性别、手机号码、地址、消费金额、消费偏好等信息,此次涉事的数据库中未有储存任何的金融信息,所以不需要担心。
没有银行卡信息的泄漏,就能让客户放宽心吗?事实上,从数据安全角度来看,姓名、性别、消费金额、消费偏好甚至邮寄地址,这些信息足以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用户画像"。试想,当不法分子手握你的消费偏好与家庭住址,打着"品牌回馈"旗号精准设局,或是每天用契合你喜好的推销电话"轰炸骚扰",这场泄露,已不仅是数据,更是消费者的信任。此外,从5月7日发现漏洞,到12日通知客户,为什么有整整5天的沉默期?这期间不法分子是否已经将数据"变现"?
当前,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建立数据安全响应机制,但在事前预防、实时监测、自动阻断等方面,仍存在着巨大短板。而从行业层面来看,迪奥的这次"翻车",无疑也是给所有涉及大量用户数据的行业企业敲响了一记警钟。不把消费者利益放在心上,消费者凭什么买你的账?
编辑: 胡萱妮
责编: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