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夏葡萄酒声名鹊起,赚足了眼球。尤其是银川“贺兰山东麓”这个标签,也为银川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加码添分。
比如说在上个月,一款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干红,入选七款“世界酒王之王”行列,比肩那些世界级名葡萄酒;
比如说,在2025柏林葡萄酒大奖赛冬季赛获奖名单中,贺兰山东麓产区参赛葡萄酒共获得42项大奖,其中,金奖37枚、银奖5枚。
而在第九个中国品牌日,发布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这个品牌的一些数据。比如品牌强度901,品牌价值增长至340.19亿元,位列全国地理产品区域品牌榜第8位,并入选“地标名品典型案例”等等。这也足以证明“贺兰山东麓”的实力、潜力和在世界日渐隆起的影响力。
不过威记在刷到的一则消息中,却发现国产葡萄酒的业绩和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声名鼎盛有些不相符合。
业绩公告显示,国产葡萄酒已经不到50亿的市场份额。用公告里的一句话来形容:“这样的一个行业规模只相当于一个县级白酒小工厂。”银川贺兰山东麓所产的葡萄酒,已经成为国产葡萄酒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理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在国际赛事中的获奖数量并不逊色于进口葡萄酒,甚至是参加一款获奖一款,销售不成问题才是。
一边是国产葡萄酒市场的日渐萎缩,一边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赞誉一片。这样的强烈反差,对于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来说,意味着什么?
威记为了写《葡惊天下》,曾走过参观过贺兰山东麓的一些酒庄,葡萄酒博物馆等,发现这些地方相对来说比较突出的是“评奖获奖”的成绩,而对产品宣传或者产品本身是有所忽视的。缺乏对市场的开拓意识,对产品创新乏力,对需求洞察力不行。
就拿即将在六月份举办的葡萄酒大赛一样,参评的葡萄酒品众多,看似红火,评判规则却依旧是老牌世界制定的标准,模式单一,千篇一律之感,了无新意。简单来说,就是热衷或者沉迷于在国际制定的规则中参评,永远跟着外国走,却没有想过要走自己的路。
获奖固然重要,可以帮助自家葡萄酒打开国际市场。可是或许很多人没有想过,国内才是一个尤需挖掘的一个巨大的市场,堪称金矿!简单点来说,时至今日,国产葡萄酒依旧在走高大上,高端的路线,却没有或者极少数人意识到,其实往下沉的市场才更重要。
拥抱国际没有错,只是曲高和寡,一方面是国际市场的艰难挤入,一方面是国内市场的放空,哪头重要?
可以说,国际市场上的葡萄酒,经过几百年的沉淀,一切已经固化,甚至于可以说“老旧”。而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却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从底蕴来说,如何能撬开那些老迈的根深蒂固的思想?
人家的创新有底蕴基础,反观自己,有什么?一切都是新的,却不缺品质。
所以,不如借用“他山之石”,用老牌的经验,从酿造技术与产品形态来创新,走自己的特色路,制定自己的标准,让别人无路可走!
永远跟在后面“模仿”,怎么能搞得过人家?最后造成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同质化严重”。并且,同为“贺兰山东麓产区”应该同心协力,把葡萄酒市场做大做强才对,现实上却是各玩各的,甚至是唱对台戏。
大家都是马瑟兰,都是干红,都是赤霞珠,都是斩获大奖无数,都是价格不亲民(虚高),守着这50亿的市场池子,觉得跳出去就是死。
其实,你有你的波尔多,我有我的北纬三十八度,贺兰山东麓已成气候,谁怕谁?
缺乏的是一种勇气,置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